历史溯源:从博物馆研探产业起源与变迁
为深入调研永康杯壶产业发展变迁,数智商贸学院学思践悟小“商”队奔赴永康博物馆、浙江林炎博物馆、永康市文史馆等多地调研学习,了解永康作为“中国口杯之都”的历史传承变迁。
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永康杯壶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1994年,万事达公司研制出永康第一只非真空不锈钢保温杯,标志着永康杯壶产业迈出走向全国的重要一步;2001年,借中国加入WTO的东风,永康杯壶产业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到2007年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相关企业突破千家;2010年,永康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联合授予“中国口杯之都”称号,由此奠定了行业的领军地位。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围坐一堂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结合实践见闻,紧扣本次实践主题,分享学习心得。队员倪思琪说道:“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不仅了解了永康杯壶产业的发展历程,更读懂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生动案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我也会努力把这种产业发展的智慧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市场洞察:从五金城研察消费趋势与需求
中国科技五金城作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创建于1992年),其经营品类涵盖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商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践团成员们在此开展“商户深度访谈+消费者随机抽样”双线调研,重点探究永康杯壶产业的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调研,团队发现,商户经营模式正经历显著转型。以经营二十余年的厨具专营店谢老板为例,其店铺从街边小铺发展为集批发、零售、定制加工与售后于一体的综合性门店。谢老板说道“青田、缙云等周边客户都是循着口碑找上门来的!”在谢老板看来,实体门店的竞争力源自“时间沉淀的信任经济”。消费端的变化同样明显。“以前图便宜,现在更愿意为品质买单。”一位大学生坦言,现在会将“材质安全”“功能耐用性”“创新性”列为首要考量因素。由此也折射出人们消费理念的升级——从“价格导向”向“价值认同”的深刻转变。
基于调研,团队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要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品质为先”的发展理念,这既是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商户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
产业共富:以杯壶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完成产业溯源和市场调研后,团队专程走访了永康市彤睿工贸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考察揭开“小杯子”背后的产业生态。永康市彤睿工贸有限公司是扎根永康多年的制造企业,主要从事日用五金及塑料制品研发生产,产品线涵盖保温杯、塑料杯等多个品类。
在企业负责人程总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区,并参与了流水线包装作业,深入了解了企业带动附近村民就业的乡村共富模式。
程总说:“我们企业近年来累计吸纳周边村庄数百名劳动力,其中不少是返乡就业的外出务工人员。”
“以前在外面打工,孩子生病都赶不回来,”有五年包装经验的高师傅表示,“现在骑车几分钟到厂,中午还能回家照顾老人,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通过亲身体验包装工序,与企业负责人、一线员工及周边村民的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共富的关键并非简单的资金输血,而是通过产业链延伸、技能培训和就业吸纳等方式,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在近40℃高温的车间里,一线工人们汗透衣衫却仍坚持不懈地完成手头的工作场景触动了实践团队。为此,实践团组织了“夏日送清凉”行动,将矿泉水和解暑可乐送到一线工人手中。这场融合汗水与收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清凉的关怀中圆满完成。
通过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深入调研永康杯壶产业,不仅解码了“中国口杯之都”的产业密码,更切身感受到本土制造业在促进乡村村民就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共富引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