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走进育英

走进育英

当前位置 :  走进育英 > 走进育英 >

忆育英实创期的旧事

 发布时间 : 2021-11-10 10:09:30      点击:

  时光飞逝,离我们进下沙育英学院任教已经十年了。一句话概括:今非昔比。
创办艰辛    共同面对
  1998年秋下沙开发区只有育英一所高校。所谓的世纪大道尚未开工,往返市区与校园教师们以学校班车为主。遇到清晨路堵,唯有拦下出租车安排第一节有课的老师先行。没有宽带,校内及周边均不能上网,有时手机信号质量也难以保证。
教室改做办公室
  当初院长薛继良和副院长洪致平两人合用一个教室,我们四个系(当时主任、秘书、教师在一起办公的)在其楼下共用两间。办学条件也逐步增添,比较艰苦。回忆起来,当时人心齐,共同面对“学历文凭考试”这种新的,也是过渡性的办学模式的挑战。
对四位同辈人的素描
  首任院长薛继良,他虽然只在育英任院长一年,但同学们对他敬爱和怀念颇深。记得开学不久,他曾专门撰文告诉同学们大学的学习方法。当他发现一批人处于“要我学”被动状态时,明确提出各系要教育他们转变为“我要学”。还具体地提出学生们学习计算机后,用计算机打印一封家信汇报来校学习生活情况。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特别期望育英学生不仅拿到文凭而且掌控高级实用技能,使育英办出特色。
  工商管理系主任陈家芹教授。育英初创期教师队伍如何构成?怎么才能保证质量和培养人才?讨论中他提到“无专不稳,无兼不活”。当时我在笔记本中记下他这一发言。为培养人才,我们需要培养青年专职教师,为适应“学历文凭”应试教育,我们可以适时调整外聘教师灵活办学。他曾在皖、浙普通高校任校领导多年,我和他办公桌面对面,经常交流切磋受益良多。
  “点子多有创意”的文秘与现代传播系主任蔡良骥教授。我们在当年育英市内招生处三瑞大厦初次见面,从名片得知他是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提出:每门课初次开讲时系主任到教室向同学简要介绍授课老师学术专长或荣誉……,而且介绍完毕及时退出。奥妙就在“及时退出”。有些老师会在系主任退出后自我介绍闯关斩将的“英雄史”,便于师生互信与互动。经我实践:确实有效。另外,为提高国考、省考课程的一次通过率,他提出对授课教师及班主任予以奖励。我和他中午在同一宿舍午休,相处三年成为朋友。他是育英校刊的主编,写过“下沙的风”以及诠释过“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育英校训的文章。
  “热爱艺术突出专业”的艺术设计系主任刘乙秀,中国美院的教授。我们同姓同岁,记得张德江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来校考察时,刘主任向他介绍育英的素描模特数量品种比中国美院都多。他特别注意学生基本功培养,又派人带学生赴安徽采风、创作。当时校刊上美术系学生作品比例最高。在有关会议上,他经常抱怨专业课课时不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他对国、省统考及应试教育也不适应。
兼职教师——登门聘请
  我在育英信息技术系三年,聘请了许多教授、专家。这一点已毕业七年的当年同学不久前在信中还说:刘主任当年你给我们请的老师学问都很厉害,人品又好。这当中有省知名专家国务院特津专家,电子部突出贡献专家,杭电的原电子系主任、教授,省跨世纪学科中青年带头人,还有参加省教委专修课程论证会的两位专家等等。凡是外聘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我登门去请的。一是表示尊师重教诚心聘请,另外也当面沟通专修办学,统考教考分离等等现实情况。我们外聘教师中有高级访美学者、有日本访问学者,他们一些人在我离开育英后还在校继续执教数年。有几位教师深受学生欢迎,上课效果颇佳,师生间建立良好友谊。
“三个千万”——对优秀班主任的评语
  育英的班主任队伍是一支颇具特色的育人力量。初创时期院领导就提出育人,是全体教职员工人人有责。夏越炯院长(第二任院长)曾说过:班主任们是“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和千辛万苦”,对付出辛勤劳动的班主任的这一评语,我记忆犹新,至今难忘。初创期的班主任工作是由洪致平副院长(后任党委书记)全面领导的。
学生——我们同一个战壕
  专修学院新生除高考分数低于普高录取线外,他们同样是热情、活跃、积极向上。但求学道路充满艰辛。教考分离,统一命题这是我国自学考试的模式,其公正、公平的权威性已为国内外认可。而全日制以取得学历文凭为标志的专修学院模式,除沿袭自考优点外,有自身缺陷,特别是初创期。现回忆典型事例。
  (1)教学课程的安排及教材选取问题
  将《计算机组成》课安排在数字电路之前,省考课选用白中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本书为150多所高校本科生教材及研究生考试参考书。课本及配套试题率等十分难买。开学不久,我去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白教学曾在那里教学及写书)求援。西工大是我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基础课培养基地。最近还有同学在信中提到我为他们期中出模拟试题以及为一些同学系统梳理重点内容的事。这门课程在学生缺乏大学物理,电工基础及数字电路的铺垫情况下最早进入省考,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一门专业基础。教材虽好,并不合适。
  (2)同学反应“省考课比国考难”。这主要因为这一办学模式是初创期。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的拟定省考不如国考规范、严谨。例如,省考课“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的教学及考纲中原要求学生“能编写具有实用性的程序”。我认为脱离生源实际,去信给我清华同学谭浩强。他回信说:我书中的例子都是教学演示性的。据此,我们通过院教务处向省教委反映得到修订。不幸,省统考时合格率仍低于预期。教师徐华生(国务院终身特津专家)很受学生欢迎,平时课堂效果颇佳。纳闷之余,分析试卷卷面竟有10~13分错误!为此,我和徐一道找浙大教授讨论过试题,确实如此。
  (3)为何我要“陪读”《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省统考课原统一教材是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主编的。书中没有任何实验或演示内容。经我粗读发现成书仓促,肯定有助手参编,抄袭痕迹明显,连台湾术语都没有采用大陆标准表述,一般错误十多处,严重错误一例。反映后,书作者来电致谢希望继续提供勘误对照。加之,原聘教师因故不能来校,推派一中青年讲师授课。为此,对全书要点我自己曾作过笔记、摘录。在98计应同学统考前,为同学将考点梳理一遍,讲明答案在书的页码。为学生们“押题”,记得考后计应B班汪金娜说:“刘主任,把你讲的重点记住了就肯定能通过了。”坦率说:本人一贯反对死记硬背,这是一次违心的“押题。” 到下届时,我们另推荐教材,省教委在育英组织论证后采纳,教师是省里的一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副教授(后晋升教授)。
摆脱被动  设“计算机信息管理”
  经过“计算机应用” 专业的国、省统考煎熬,体会了被动办学的酸苦涩。为适应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生源可文理兼收,创办新专业,课程安排,教材推选都有主动权。我拟定主要课程及相互衔接框图等资料,到省教委答辩。开始主审专家(浙大一位博导教授)认为应划归“管理类”不属信息技术类,我以外省(我省当时没有)国家自考有此专业为例,展示自考课程表说服他们。从此,我们省专修学院有了信息管理专业。后来,育英此专业经批复为省重点专业。
心态年轻   友谊长青
  育英三年和同学及青年专职教师朝夕相处使我心态年轻。结识一批专兼职教师朋友,每逢节日互相电波表达问候。我母校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1914的梁启超来校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激劢清华学子发愤图强,讲演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
  今逢育英建校十年,盼它由民校成长为名校。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育英才是伟业,任重道远!
 
刘庭华
(1998.8—2001.8任信息技术系主任)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