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杭涛,2011级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继续教育学院新闻部部长、班级学习委员,毕业后创立“双羽传媒”。从校园里的光影记录者蜕变为影视传媒行业的创业者,用镜头书写着属于育英人的奋斗传奇。

育英校园,是王杭涛逐梦之旅的起点。作为一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他在专业学习中培养的细腻观察力与服务意识,悄然与摄影热爱碰撞出火花。大一起,他便活跃于校园文化舞台:担任学院摄影协会会长,用镜头记录各类活动的高光时刻;创建了学院学生会新闻部,将青春光影转化为千万次的点击与分享;甚至背着相机跑遍杭州的大街小巷,为同学拍摄毕业写真,积累起最早的“客户口碑”。通过这些实践,他逐步掌握了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的项目全流程管理技能。与此同时,他对摄影知识的渴望也从未停歇,利用课余时间,他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的摄影书籍,从理论知识到实战技巧,从构图色彩到光影运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育英的经历教会我,等待不如行动。”王杭涛回忆,当他向老师提出组建新闻部时,得到的不仅是认可和鼓励,更是“错了还可以从头再来”的鼎力支持。在校期间,他斩获60余项荣誉,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却始终将镜头对准平凡的美好——校园不仅赋予他专业素养,更培育了“主动创造机会”的自驱力,为后来的创业埋下伏笔。
校园实践到商业首秀的破茧之路
他回忆道:“以前在学校里,老师会帮你画重点,指出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但工作之后,这些辅助都不复存在,要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 年,带着在校园积累的全流程项目管理经验,王杭涛创立“双羽视觉”工作室。创业初期,面临资源匮乏、经验不足、客户信任难建立等挑战,甚至独自承担市场开拓、拍摄剪辑、售前售后等工作,他将校园里练就的“执行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白天扛着设备拍摄婚礼,晚上熬夜剪辑、研究客户需求;为了突破资源瓶颈,他延续校园时期的“内容思维”,专注于拍摄有情感温度的婚礼故事,逐渐积累口碑,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团队从婚礼影像拓展至企业宣传片、文旅项目等领域。疫情期间,他和团队始终坚守,并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和优化成本控制等开源节流的方式渡过难关。他感悟到,在面对困境时,灵活应对变化并勇于创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婚礼影像到多元传媒的破圈突围
随着“双羽视觉”升级为“双羽传媒”,王杭涛的业务版图从婚礼影像拓展到政府宣传片、企业直播、短视频代运营等领域。业务拓展得益于早期口碑传播——许多婚礼客户因满意服务,主动推荐企业需求,通过“以点带面”的模式成为初期立足关键。随着互联网发展,王杭涛调整策略,强化品牌建设:一方面,团队坚持高频更新原创内容,注重情绪表达与故事性;另一方面,积极运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以案例展示、幕后花絮吸引目标客户。王杭涛认为,品牌化需长期投入,但本质仍是“内容为王”,唯有高质量作品能建立不可替代性。
从婚礼现场的情感捕捉,到企业品牌的价值传递,变的是拍摄对象,不变的是“用故事打动人心”的初心,其作品中始终流淌着育英学子特有的细腻与韧性。
创业者的成长答卷之反哺母校
作为育英优秀校友,王杭涛始终记得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创业者,更是“育英精神”的传承者。心系母校和老师的他,时常会把握一些契机,回到学校面向学弟学妹开展讲座、访谈,分享自己在育英和创业路上的故事。他将对摄影的热爱和追求转化为寄语和叮咛,面对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弟学妹,他强调用人单位看重“综合素质”——学习力、沟通力与执行力。他举例,新人若能在任务中主动提问、及时反馈,即使技术生疏也会被重点培养。他建议在校生多参与社团、竞赛以锻炼协作与抗压能力,同时重视基础工作,职场中把小事做细的人更易获得信任。”此外,他提醒保持“成长型心态”,将挫折视为改进契机,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蜕变。
同时,他告诫大家,无论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都要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保持谦逊务实的心态,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才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道。
从育英校园的摄影少年,到掌控项目的传媒创业者,王杭涛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热爱与平台的共振,终将成就非凡。在影视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他始终相信:只要像在校时那样,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细节的苛求、对创新的渴求,就一定能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继续书写属于育英人的传奇。愿王杭涛的故事能够激励每一位学弟学妹,勇敢迈向属于自己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