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是第37个爱国卫生月,今年的主题是:爱卫新篇章 健康“心”生活。爱国卫生运动是指强化全民健康意识,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健康危害因素,提高公民健康水平的社会性、群体性卫生活动。
一、爱国卫生运动什么时候发起的
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1989年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爱国卫生月”,确定每年4月开展社会活动。
二、什么是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包括老鼠、蚊子、苍蝇、蟑螂、跳蚤、蜱、螨、臭虫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病媒生物为:蚊子、苍蝇、老鼠、蟑螂。
三、病媒生物的危害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疟疾、登革热、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可以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四、科学除四害
(一)灭鼠
1.堵塞鼠洞,断绝鼠粮。
2.防鼠夹和其它灭鼠工具。
3.药物灭鼠:药物灭鼠是目前最简便、效果最好的灭鼠方法。常见的灭鼠药物有:敌鼠钠盐等。由于灭鼠药对人畜均有害,应该妥善保管,专人负责,千万不要粘到手及食物上,不要让家禽吃,如果万一发生家禽吃鼠药中毒死亡,其家禽肉不可食用,以防中毒。
4.利用猫、黄鼠狼、猫头鹰、老鼠、蛇等老鼠的天敌灭鼠,我们要注意保护这些动物。
(二)灭蚊
蚊子咬起人来很厉害,它叮人吸血,影响人的睡眠和休息。蚊子叮咬人时它可将体内携带致病菌传给健康人,使人肿痛,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等都是蚊子传播引起的。
消灭蚊子的主要方法:
1.消灭蚊子孽生地:蚊子喜欢躲在昏暗、潮湿、温暖的脏地方。污水是蚊子繁殖的主要场所,应及时清除积水,不能清除都可将静水改为流水,及时杀灭水中的蚊卵、幼虫、蛹,阻止它变成蚊。
2.药物杀蚊:经室外,可用药物喷洒、烟熏等方法杀灭蚊。在室内可用对人无毒无害的杀蚊药。
3.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蚊子进入住房内:在农村,如无纱窗、纱门,睡觉时应挂蚊帐,防止蚊子叮咬。
(三)灭蝇
苍蝇喜欢呆在粪便和腐败的动、植物等脏东西上面生活,而且特别贪吃。当它停留在脏东西上时,容易沾上很多病菌。像菌痢、伤寒、肠炎等消化道疾病,都与苍蝇传播有关。
消灭苍蝇的主要方法:
1.消灭苍蝇的出生地,如管好垃圾、粪便、厕所要加盖,严防苍蝇产卵生殖,搞好环境卫生。
2.药物诱杀:将苍蝇药物拌在米饭中,引苍蝇上钩。
3.工具灭蝇:用苍蝇拍直接拍打苍蝇。
4.安装防蝇设施:如纱窗、纱门、纱罩,严防苍蝇叮咬食物。
(四)灭蟑螂
蟑螂,白天躲在阴暗隐蔽处,晚间出没在厨房,卧室、仓库等地方,它非常贪食,除了人吃的食品外,还吃垃圾和腐败的脏东西。被蟑螂爬过或吃过的食物,不仅留下使人厌恶的臭味,而且还由于它在取食时常常呕吐出部分食物,同时在食物上排粪,因此可将一些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等传播给人。此外,它还常常损坏人们的衣服、皮毛物、书籍等。
消灭蟑螂的主要方法:
现在常用的有效方法有投放蟑螂毒饵,喷洒杀虫药,涂抹杀蟑螂粉笔、撒药粉、施放杀虫烟雾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除了用化学杀灭害虫的方法外,杀蟑螂也可用粘捕盒,诱杀瓶等物理方法诱杀。
五、如何践行爱国卫生运动
(一)文明健康,从我做起
1.从自己身边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遵守公共卫生规则。
2.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3.注重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少糖,拒食野生动物,不吃垃圾食品。
4.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二)环境卫生,共同守护
1.传承爱卫优良传统,自觉维护生活环境,进行一场彻底的“大清理、大扫除、大整治”。
2.清理卫生死角,净化居家、工作场所和公共环境,把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3.遵守公共秩序,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乱停放车辆等。
(三)绿色生活,低碳出行
1.倡导餐桌文明,推广分餐公筷, 开展光盘行动,不浪费食物,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和一次性制品(木筷、纸杯、纸巾等)。
2.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节约能源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3.践行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的文明理念,合理规划出行路线,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
(四)病媒防治,预防疾病
传承爱卫优良传统,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病媒生物。净化居家、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创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五)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垃圾分类,科学投放。一起学习并做好垃圾分类,不乱倒垃圾、不乱扔纸屑和果皮等。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