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辅导员在科研中普遍面临的“选题难、方法散、落地远”困境,推动学生工作与科研实践的有机融合,9月28日晚,学务部特邀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代玉启教授,为来自各学院的辅导员代表和学工人员开展“如何提高辅导员‘研值’”专题培训。讲座聚焦“贴近工作、聚焦痛点、实用落地”,围绕选题、方法与落地三大维度展开。
选题:从“身边事”挖“真问题”
代教授倡导在选题时“小切口、深挖掘”,将日常观察转化为科研课题。如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可提炼为“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与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从“学生依赖小红书咨询”可延伸至“青年信息获取习惯与媒介素养研究”。建议大家多阅读,捕捉不同学生群体特点,以敏感视角捕捉真问题。

方法:用“跨学科思维”破局
代教授建议辅导员应先做“杂家”,再做“专家”。提倡大家通过《新华文摘》《中国青年研究》等追踪政策与学术热点,运用“机制分析法”拆解学生现象背后的逻辑,养成“工作日志+读书笔记”的记录习惯,构建“实践—理论—反思”的学习闭环。

落地:课题申报从“仓促应战”到“胸有成竹”
代教授建议辅导员们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研读选题指南,优先选择靠后、更聚焦的选题,并在此基础上“降维细化”。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行动走在前面,通过提前调研、在申报书中呈现初步结论,有力地向评审证明自己的准备与积累。

科研并非是“附加题”,而是赋能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加分题”。此次培训不仅让辅导员掌握了科研的“具体方法”,更唤醒了大家“以研促教、以研促管”的意识。未来,学务部将持续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助力更多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找科研灵感、在科研探索中强能力,用专业“研值”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