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5年大学生命教育论坛在浙江传媒学院钱塘校区举行,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本次论坛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浙江传媒学院共同主办。论坛主题为“全人健康与生命教育:全生命周期视野”,围绕“大学生生命健康与生命教育、高校教师生命健康与生命教育、学校生命教育与社会生命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健康与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四大核心议题,共同探讨生命教育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敏致辞,并做题为《第二张课表:高职品德铸魂、素养强基、生命赋能“三位一体”育人创新与实践》的专题报告。

王敏指出,“第二张课表” 作为专业课程外的教育体系,通过品德铸魂、素养强基、生命赋能三大课程模块,以学分制和数智化管理实现综合素质培养。报告中,通过对比中美生命教育内容,提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为“健康是素养、生活即教育、奉献即真爱”,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核心是唤醒学生生命深处的爱——从爱自己到爱国家的生命意识。面对数字化与产业转型,他提出以新技术赋能生命教育,融合技术伦理与生命价值观,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针对传统教育中体系不完善、课程零散、评价单一等问题,提出通过数智化成长成绩单实施动态评价,记录学生从学思践悟到技能认证的全过程。最后聚焦AI时代,探讨教学内容取舍与人机协同的本质问题,强调未来教育需更个性化,注重学习力与批判思维,推动生命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施策”转型,培养兼具大智大德大爱的新时代人才。
系列报告还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慧教授的《新时代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浙江省红十字会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研究员张孚传的《以人道之光温润生命之光》,同济大学姚玉红教授的《为了关怀生命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济南大学王云岭教授的《存在主义视角下的中青年学者生命健康》,浙江传媒学院何仁富教授的《大学生生命成长的三个关键词与<大学生命教育>教材编写》等。报告内容新颖,案例丰富,极具时代和创新精神,与会专家学者深度交流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推动了生命教育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上的融合发展。
此次专题分享,不仅贡献了育英“第二张课表”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更深化了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知——通过生命教育全面赋能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充分展现了学校在生命教育建设方面的创新与实践成果,为培养高品德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