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走进育英

走进育英

当前位置 :  走进育英 > 走进育英 >

抗击“非典”的日子——献给学院参加抗击“非典”的全体朋友

 发布时间 : 2021-11-10 09:06:29      点击:
 
  2003年的春末,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下称“非典”)袭击着整个杭城。5月8日深夜2时,一阵手机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来电的是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抗击“非典”领导小组办公室值班工作人员。他用急促而略带命令的口气告知我,我院学生王哲娜5月7日上午10时在东方医院发热门诊和X光室曾二次与一位“非典”疑似病人有过较密切接触,要求学院对她立即进行留验点隔离观察14天。事情很紧急,但我心里却很平静。因为在5月1日晚,我院抗击“非典”领导小组曾组织过抗击“非典”预备演练,演练结束时,学院领导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曾逐个进行过点评。我迅速披上衣服,一面敲开了当天值班医生应月秀的门,告诉她立即准备消毒用品,一面拨通了学院中层值班干部贺存乡主任的电话,并向作她了汇报。不多久,学院院长助理、学院抗击“非典”领导小组副组长黄爱平赶到了医务室,接踵而来是班主任、宿舍管理员、保安、驾驶员等。因为4月21日杭州发现3例“非典”病人的消息传来,曾一度在学生中间引起恐慌,少数学生受谣言影响离开学校。黄助理为了学院的稳定,她镇定自若布置着在这“谈非色变”的特殊时期里,关键问题是如何使王哲娜离开寝室隔离观察时,不惊动其他的学生,以免影响整个校园的安定。王哲娜是艺术系02级环境设计专业班的学生,因为近一周内低热、咳嗽、血化验白血球总数偏低,所以在东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时遇到了“非典”疑似病人。当宿舍管理员占红英汇报王哲娜当天没有住在寝室,去了杭州姑母家休息时,黄助理让我和班主任、驾驶员即刻去接王哲娜回校隔离。
  在“非典”瘟疫般流行的初夏深夜,轿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只见盏盏的路灯飞速地被摔到车后,不见路上行人和车辆。也许每个人都在思考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几十分钟的行程里,没人说话,也听不到任何声响,仿佛世界一下子变得那样寂静。快到艮山门王哲娜姑母家时,我们戴好了口罩,为了不影响小区居民的宁静、张玉华师付把车停在小区外,由班主任涂霞波打通了王哲娜姑母家的电话。约十分钟后,王哲娜在姑母的陪同下走到车前。我首先给她戴好二只口罩,涂老师简短的告知情况后,王哲娜很配合,坐进了校车。为了减少与隔离者接触的时间,减低被感染的机会,我和涂老师乘坐出租车返校。
  学院留验点的隔离房设在E栋,那是有60间寝室的六层大楼,一楼东半部是学院医务室,二楼东半部是医生们的宿舍,其他44间房暂时空着,它们是03级新生寝室的预备房。当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白,我走进了由后勤处早已准备好的隔离房,看到王哲娜已住进大楼5楼西南面最旁边约有20平米的寝室,桌上放着崭新的日用品,床上已铺好了被褥。我仔细地看了一眼王哲娜,她消瘦而苍白的脸庞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却流露出抑郁而不安的神情,纤细的手臂和长长的双腿,有一种病态般的美丽。
  上午九时许,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学院抗击“非典”领导小组组长洪致平来到医务室,当他知道王哲娜情绪十分低落已哭泣了5个小时,虽然经过多人劝导均无效时,他要去看望王哲娜。但是,我犹豫了,因为当时“非典”正在杭州流行,它传染性快、病死率高,是由空气和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洪院长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肩负着学院健康规范发展的重任,如果他因探望王哲娜而被感染,被隔离,我作为学院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就是渎职,就成为育英学院的罪人。可当我看到他坚定的眼神,我只好给了他二只口罩,跟在他的后面向隔离室走去。我们走上五楼,只见王哲娜双手紧紧抱着头,卷曲着瘦弱的躯体,坐在走廊尽头窗下的水泥地上,一阵阵低沉的呜呜哭声,催人泪下。洪院长大步走上前去,在她的身旁蹲下了因长期辛劳而引发腰部和膝关节有伤痛的身体,用亲切的语调叫着她的名字,告诉她不要害怕,鼓励她战胜困难。他告诉王哲娜目前暂时的隔离是为了全院三千多名师生的健康安全,她所作出的牺牲将换来全院师生对她的敬意……
  在隔离的日子里,王哲娜受到了师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黄助理亲自去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抗击“非典”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请来了专家为哲娜治病;每天与哲娜通电话安抚其心灵;来医务室讯问病情;常常送去水果及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上午,我走进隔离室,看见哲娜站在桌旁,凝视着桌上放着的一篮鲜花,手上拿着一张红色的贺卡。她微笑地告诉我,这鲜花是洪院长托人送来的,贺卡上写着“祝您健康”。这是她自被隔离以来,我见到她第一次露出的笑容和脸上泛出红云。也许她看到了洪院长慈父般的笑容,听到了亲切的声音,想到了院长为学院日以继夜的操劳,还想到她在隔离,还牵挂着她的健康。在空荡荡的留验点隔离楼里,只有一名老共产党员郑师付日夜陪伴着她,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记得郑师付穿着隔离衣,每天笑容可掬的为哲娜送去三餐食堂特殊为她制作的营养均衡、色香味齐全并易消化的饭菜;每天为她清扫卫生;每天背着消毒捅在隔离楼的寝室、走廊、楼梯、洗漱间、厠所等处喷洒消毒药水;经常为哲娜转送去师生们送到隔离楼大门口的书报杂志、笔记本电脑、水果等礼物。我经常看到,艺术系的同学们,中午和傍晚站在大运动场的篮球架旁,有时在阳光下,有时下着雨撑着伞与站在隔离楼五楼窗前的哲娜打着手势进行着情感交流。医务室的医生们每天上下午和晚上对哲娜进行留观查房,详细记录病情,精心治疗,并对她的恐惧、孤独等心理困惑进行有效的疏导。每当她们走出哲娜的隔离房,走下五层楼梯到设在一楼的楼梯口污染与非污染区交界处,脱下浅蓝色的用化纤织品裁制成的全封闭式的抗击“非典” 隔离服时,湿漉漉的头发粘贴在头上,内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面对着被感染的危险,我没有听到她们有过一句怨言,她们信奉着“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是医护人员的天职。看到哲娜一天天的恢复健康,看到哲娜知道将要被解除隔离时的欢乐,她们由衷地感到欣慰。我想虽然她们已离开了育英,但是人们不会忘却她们为抗击“非典”而付出的辛劳和奉献的爱心。
5月22日上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也是王哲娜被解除隔离的日子。8时许,我来到哲娜的房间,只见她早已摘下厚厚的口罩,也许是休息和营养的好,脸色比以前红润了。我帮着她整理东西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许多课本。她笑着说:“体温正常后,我请同学帮忙带来的,我怕功课跟不上,老师们就在电话里给我补课还布置了作业,绘图的作业我已做好,存放在电脑里,只要打印出来就可以交了。张医生,我明天可以去上课吗?”。我拍着她的肩膀,笑着点点头。我想哲娜是个好女孩,隔离二周的经历和磨难,会给她的人生刻下深深的烙印。她将会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当我和郑师付提着物品陪伴王哲娜走到一楼楼梯的转折处,她看到洪致平院长、陈育旺副院长、黄爱平助理、院办过勉主任、学生处姜润杭处长,还有艺术设计系高照主任带着她的老师和同学们手捧着鲜花,提着水果篮聚集在隔离楼的大门口时,我看到王哲娜双眼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加快脚步,直奔大门,扑进欢迎她的人群里。
  在抗击“非典”的严峻日子里,全院师生在学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许多老师分头深入教室、寝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很快稳定了情绪,不仅保証了全院师生的健康安全,而且实现了“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做到了教学、生活秩序井然有序。
  在抗击“非典”的严峻日子里,全院师生充满着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希望,共渡难关,结下了互相关爱的情缘,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王哲娜的故事只是真实的写照之一。
张圣华
(医保中心)
 
张圣华,女, 1943年12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1962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6年制)。曾任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内科主任。2000年10月来浙江育英学院工作,现任医疗保健中心主任。2003年被浙江省教育党工委授予“高校系统抗击非典优秀党员”,2008年被评为“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志愿者之星”。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