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走进育英

走进育英

当前位置 :  走进育英 > 走进育英 >

平台比舞台 场场需精彩--回忆学院信息化建设历程中几件事

 发布时间 : 2021-11-08 11:39:11      点击:

杨振顺
  2003年2月,我有幸加盟育英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在育英创业和发展的历程中,参与了学院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一系列工作,使自己积淀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再现光环,并通过这个平台,在为学院发展和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在自己人生阅历上留下值得纪念的回忆。
 
网络基础建设与应用
  2003年4月的一天,洪致平院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郑重地交给我一个任务,他说:“你来自特大型企业的网络管理部门,曾长期从事网络工作。目前,我院迫切希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希望你发挥特长,结合已有的经验,规划一下我院的信息化建设。”接到这个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经过对学院现有情况的全面调研和分析,我发现,学院在创建伊始,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薄,具有基本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主干光缆铺设和服务器配置都基本到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还不是继续投入更多资金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整合不合理的网络布局,解决网络拓扑结构中存在的逻辑问题,特别是要通过开发出学院需要的应用系统,填补校园网络应用这一块空白。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的情况下,6月底,我向洪院长递交了一份详尽的规划方案,经过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利用暑假时间实施这个方案。我自然地就放弃了暑假回家,按院领导的部署和要求,在进入育英后的第一个暑假里做了三件事:一是配合施工单位按规划中的拓扑结构图改造网络;二是选型配备并初始化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为实施新生报到电子注册进行技术探索和技术准备。
  9月,新学期一开学,新的网络投入运行,一次性终止了原来的6条ADSL线路,实现了共享100兆带宽;教务系统在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和综合查询等四个模块中投入试应用;新生入学报到工作使我院在下沙各院校中较早采用了电子注册。
  10月,在洪院长的策划和组织下,成立了洪院长亲任组长,两名副院长和一名院长助理任副组长的“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了常设办公室,从此,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驶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在洪院长的指导和支持下,相继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应用突破,首先是2003年底前,校园办公网络建成并投入应用;同期,学院建成了首个内网邮箱系统;随即于2004年6月,学院首次开发完成了非 windows 环境下的以PHP技术为背景的外网网站。
  PHP技术的突破,为学院信息化建设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信息化建设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
  学院应用领域的逐步拓展,推动了基础建设的步伐。2005年以来,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上相继投放了大量财力和物力,2005年,在网络核心结点配备了思科4503高端交换机,并对核心结点机房进行了改造;2006年,对供电系统进行了增容改造,供电能力由原来的6KVA增加到21KVA;相继为教务系统、课程系统、一卡通系统配备了服务器。2007年以来,对现有网络设备进行了升级性改造,首先在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楼、中学部楼、行政楼、大学食堂、教育公司楼宇部署了汇聚交换机。继而,又分别在综合实验楼8层和图书馆5层等信息密集结点部位布署了楼层接入交换机。网络运行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和支撑着应用的发展。学院各种网络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PHP技术实现突破以后,一个又一个自主开发的应用系统投入运行。
  2004年5月,党的建设网站投入运行,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功能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沟通桥梁,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受到杭州市和开发区党政领导的关注和好评。2004年6月,学生测评系统开发完成。并在实践中投入应用。2004年夏秋之际,具有互动性功能的招生咨询平台投入运行,这比全省其他高校平均进程提早了一年时间。 2004年下半年,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拓展覆盖到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网上选课、综合统计、综合查询、新生电子注册、代码维护等近十个方面的子系统。2004年底,开发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咨询系统,比全省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咨询平台提早半年。2005年5月,毕业生就业信息咨询纳入全省统一平台下运行。2005年7月,在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达到了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推进开发工作力度,强化应用管理,学院成立了网络管理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院信息化建设进程,2006年元旦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学院召开了年度首次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信息化建设有关问题,会议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院领导班子全体参加。会议在总结2003年以来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为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分步推进,软硬兼顾、适用为度、分层负责”的指导方针和指出具体要求,会议要求,学院外网站要通过形式新颖和内容丰富的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度,提高点击量,学院内网要向办公领域拓展,通过开辟办公系统,全方位服务于教学和管理工作。此后,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又迎来了一个更加高速的发展时期,在覆盖领域进一步扩展的同时,更把应用引向纵深。
  2006年2月,通过引进基本模块实施二次开发,学院网络办公系统开始在全院试运行,网上信息传递和公布成为办公过程的重要辅助手段。5月,部分通知公告把网络通知作为主渠道。7月,一直长期沿用的传统的基层纸质行事历上报和院级行事历下发完全取消了纸质文档。9月,学院全部会议通知和重要活动通知、重要公告、公示等信息,完全通过办公系统发布。同期,院发文件以网络下发作为主渠道。
  2006年11月,校园“一卡通”系统首先在教职工午餐就餐中开始试用,12月,推广到全体学生就餐使用,随即,迅速在医疗保健中心,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室收费、学生宿舍水电费收缴等系统推广。
  2007年6月,学院外网站结束了租用虚拟空间的历史,彻底摆脱了空间容量和下载流量的限制,布署并开始使用自己的独立服务器,通过优化网站使访问量迅速提升,招生期间日访问量连续多日突破2万次,全年平均日访问量达到2000次。
2008年3月,经过全新改版的学院外网网站投入运行,新版网站集文字、图片、视频三种元素全部动态为一身,在信息审核与发布机制上,在权限的层次上,在新生录取查询功能上,在空间有效利用上都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时,网站栏目更加充实丰富,仅一级栏目就达到32个。
  2008年初以来,校园网络的应用进一步向教学领域纵深发展,在继续深化教务管理应用的基础上,开始了直接服务于一线教学的尝试,5月,通过网上开辟精品课程建设栏目,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发挥了积极作用,7月,就进一步实现为教学一线教师服务又进行了大胆尝试。
 
把平台做舞台,视应用为褒奖
  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应用程序开发和网络开发是一件十分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在学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日日夜夜里,开发团队全体成员经常是没有按时下班的概念,双休日来办公室工作成为常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非但没有诉苦,反倒觉得十分充实,每当完成一个开发任务被大家积极应用的时候,那种无法用其他办法替代的成就感激励着这个团队能够多年坚持如一日。
  记得那是2003年12月,学院首个校园办公网站开发进入到关键阶段,可是这个时候刚刚装修好不久的机房里还没有安装上空调,对于我这个冬天习惯在暖气房间里的北方人来说,机房里的温度真有些吃不消,于是,每次晚上来办公室就穿上现在北方也不大穿的棉衣、棉裤、棉鞋,就这样全副武装奋斗了二十多天,一个个页面在手中诞生了,管理界面完成了,安全机制建立了,当推广应用培训班上我向大家介绍具体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的时候,讲到每个细节真是如数家珍,观察每个页面,都像自己的孩子,全院师生的积极应用,在我眼里那分明是对网站的肯定,是最大的褒奖,成功的喜悦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2008年春节前的几天,当大部分老师都已回到家准备过年的时候,我和留下来继续进行新网站开发的罗国文老师说:“我们也该启程回家了”,罗老师说:“你先走,我还能坚持2天”。结果我在大雪来临前回到了大连,在大连我托亲戚找到一个能上网的办公室,继续与罗国文进行远程联络修改每个细节。我每次约罗国文让他去办公室,他都能在5分钟内赶到,可是2月1日这一天,他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到办公室和我们联系,这时,我才知道杭州正在下着特大暴雪,他是在暴雪中跨着一个个雪窝挪到办公室的。2月6日是除夕日,上午家人都在忙着准备除夕夜饭,可我们的开发工作思路如果中断还要付出比这更多的时间,于是我试着与罗国文通了个电话约他,他说:“没关系,我十分钟后就到办公室去。”于是2008年的除夕,成为一个值得我们两人纪念的日子,在各自窗外越来越密集的爆竹声的伴随下,我们远隔几千里调试出我院新网站的关键页面。
回顾往事,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正是由于我院确定了从学院实际出发的正确指导方针,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同时也拥有一支朴实敬业的团队,才使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可以预期,在信息化建设这个大舞台上,后面的节目会更加精彩。
 
杨振顺, 1952年3月出生于齐齐哈尔,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国家计划单列特大型企业总经理秘书、政研室副主任、计算机中心副主任。大学教学经历24年,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独立完成11项,主持完成6项,在《求是》杂志等发表论文5篇。主持编制投资额三千万元以上技改招标文件8项,参编投资额一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科研报告3项。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