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走进育英

走进育英

当前位置 :  走进育英 > 走进育英 >

我的一串忘年情——琐忆与院报记者团同学相处的日子

 发布时间 : 2021-11-08 11:36:07      点击:
 江吉林
 
  自2003年3月开始,我在育英学院连续干了4年的宣传工作,当了8 个学期的院报编辑,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今天,在这里叙一串我与院报记者团的同学们结下的忘年深情。
  来育英报到时,领导对我说,你的主要工作是编辑院报,但与宣传相关的事都要做,如,把出版的每期院报发给每个教职工并寄送给每个学生家长、拍摄学院有关活动的照片、布置更新宣传橱窗、悬挂学院的宣传横幅、完成对外宣传报道任务等等。这么多的事一个人怎么做得过来?领导说,院报记者团有几十个学生归你指导带领,可组织他们协助你做些事。我是一个50多岁的人,怎么消除代沟,同这些20来岁的年轻学生结为忘年之交?
 
在发行院报中相识相知
  在与院报记者团同学见面的第一次会议上,我对同学们说,我是新来育英工作的,年纪比你们大很多,希望能与大家相处得好,工作上得到大家的支持。没想到,院报记者团的同学对我这个陌生的年长者很理解,有主动找我谈记者团情况的,有帮我出工作点子的,有主动来问我有什么要帮忙的……
  我编辑的第一期院报出版了,发行院报的当天下午3点半后,就陆续有刚下课的记者团同学来帮我折外寄的院报、往信封上贴邮寄地址、将折好的院报装入信封、用固体胶封好。折、贴、装、封,这些都是手工活,发行几千份院报,干起来要费不少时间,同学们的热情却挺高,他们分组开展劳动竞赛,有的干得忘了按时去吃饭,有的没顾上吃饭就来干,有的晚自修下课还来接着干,帮我完成了一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完成的工作。我也在发行院报的流水线上开始了解记者团,开始了与这些可爱的同学相识相知的情缘之旅。
  随着学院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院报记者团学生的调整精减,向家长寄送院报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了。为不影响记者团同学的学习,我把每期出版的院报按学生数分发到各班,发动各班学生写信封、折装报纸,然后送交给我统一装邮袋,联系邮局拉走寄出。于是,记者团的同学又在我的带领下承担起分点全院100多个班级院报数量、捧着扛着一包包院报往各个班主任办公室分送的任务。有几次,同学们见我戴着老花眼镜分点院报费劲费时,就主动说:“江老师,这事由我们来干吧。”我虽没就此撒手,内心却是很感激的。
  分发和邮寄院报是一件简单的事,可是回想起来,没有院报记者团同学的帮忙,是很难按时完成的。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增强了记者团团结协作的凝聚力,也加深了我对记者团同学的了解与感情,以至有的同学在路上碰到我就问:“江老师,什么时候发行院报?”
 
在采编实践中提高团队素质
  院报记者团的同学对我的工作这么支持,我把指导他们成长提高也放在心上。每月至少把他们召集起来开一次会,讲评上个月的工作,布置下个月的任务。我一再强调,记者团的同学要多练笔、多写稿子,提高写作水平。在会上重点讲写什么稿和怎么写稿。收到质量不行的稿子,给他们指出毛病在哪里,叫他们自己先改写,然后再交给我修改,并把我编改好的稿子交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为什么要那样改,让他们自己录入电脑,加深印象。报纸印出来后每人发一份,便于大家对照反思,总结提高。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胆量,提高他们的交际沟通能力,我把采访“院长接待日”的任务交给记者团,事先安排好新老搭配的采访小组,请他们收集学生中需要与院领导沟通的问题,并认真准备自己要提的问题,交待采访领导的注意事项,要求采访结束后尽快写出稿子。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大家锻炼很大。于是,每月一次的“院长接待日”采访成了院记者团的传统练兵项目。
  院报原有6个版面,其中五、六版集中反映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了锻炼记者团同学的编辑能力,我把自发投来的和组织来的有关稿件挑出来,交给采编部的同学,让他们去筛选、初编。尽管不少稿件都编辑不到位,需要我重新编辑加工,我还是鼓励他们大胆编、轮流编,在编辑实践中增长才干,而且以实习编辑相称,把他们的姓名打在院报版面上,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励他们更加热心院报工作。
  每年一届的学院田径运动会,都要出快报,这也是锻炼记者团同学的好机会。我指导他们把人员分成采访组、编辑组、录入排版组,大家白天在运动场奔走,晚上在电脑旁挑灯夜战,干得不亦乐乎。
  为配合学院实施“职业人”培养方案,全面宣传报道学生实习实训的经历和体会,从2004年9月起,我将院报的第五版改为“职场练兵”版,该版推出后受到院领导的肯定和师生的欢迎。但实习实训的学生分得很散,大多我不认识,组织这方面的稿件十分困难。我就把一部分任务“压”到了院报记者团身上,请他们帮助我寻找合适的约稿对象,或直接将约稿任务下达给正在实习工作岗位上的记者团同学,要求他们按规定的时间交稿。这一招还比较有效,连续6个学期编发了100多篇“职场练兵”稿,其中记者团同学写的有一半以上,内容有当家庭教师的、做销售员的、在网上开小店的、到报社学当记者编辑的、在乡村社区当主任助理的、当导游、当服务员、当群众演唱员的……可谓丰富多彩,同学们得到了实际的写作锻炼,“职场练兵”版也成了院报的一个亮点。
  年轻的同学们爱动好玩,常问我记者团什么时候出去玩。我引导他们把纯粹的玩改成采风实践,每出去活动一次就采写一批稿子,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几年来,我与记者团同学商量,先后组织了登玉皇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溪烧烤游览、露营大清谷、赴杭钢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观光下沙都市农业园、徒步大运河(杭州段)等采风实践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都要求他们扛着院报记者团的团旗,在团旗的引导下互相关照,活动一次就要出一次成果,先后写出了《从石壁上悟人生道理》、《在受降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郁达夫故居》、《我们相聚在青山绿水间——院报记者团实训采风片段》、《亲近大运河,领略好风光——院报记者团实训采风散记》等一批可读性较强的稿件,为院报增添了生气和色彩。
  由于院报记者团各项活动紧密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效果较好,在学院组织的评比中,记者团连年被评为先进社团。
 
在相互关爱中增添感情
  学生社团的生命力在于活动,为使活动正常化、规范化,我和同学们拟定了记者团的宗旨是:“热爱社团,服从组织,发挥专长,积极工作。”要求大家积极参加记者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根据记者团的实际,将每周一到周四下午3点半至5点的轮流值班分为记者团办公室和院报编辑部两处。在院报编辑部值班的同学常为我录入稿件,下午录不完,晚自修后还来加班。凡是加班超过晚上10点半,我就坚持送他们回宿舍,替他们叫宿管员开门,并说明情况,以免宿管员将他们视为“晚归”统计上报。同学们很感激我的细心关照。
  一个团队几十个人,大家在一起相处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当发现苗头,我就找他们个别谈心交流,该引导的引导,该批评的批评,该鼓励的鼓励,同学们见我态度诚恳,也愿意向我敞开心扉,与我作超越代沟的同学兄弟般的交谈,做生活旅途中的知心朋友,有的甚至提出要认我当干爹。最令我难忘的竟有同学四处打听我的生日,在2005年10月我生日那天,凑钱为我买了生日礼物,晚上,等我上完“新闻写作”选修课时,把我接到他们事先订下的生日宴上,与我一起分享生日蛋糕,调皮的同学竟毫无顾忌地往我脸上涂蛋糕奶油取乐。2006年10月,我生日那天,正值院报记者团举行新老交替的联谊晚会,当晚会进行到一半时,同学们又点上蜡烛,唱着生日歌,为我送上生日礼物。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
  还有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是,为了帮助我完成招生宣传工作,2006年竟有两个老家不在我招生区域的同学——李越城、王泽锋,自告奋勇随同我去新昌招生,李越城在6月上旬、下旬接连随我去了两次。新昌是半山区,学校分得很散,他们冒着炎热,一会跑东,一会跑西,毫无怨言。回来后,李越城同学还按我的要求写了《我在新昌招生的两天》一稿,登在院报“职场练兵”版。
  与记者团的同学相处时间越长,我们之间的感情就越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了,可这种感情却在延续,每逢元旦春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我总会收到一些同学的短信祝福和问候,甚至愚人节也会收到逗我乐一阵的短信。他们把我视为长辈尊者,也把我当作同学兄弟,常在气候变化、季节转换时给我发来注意身体冷暖的短信,秘书长金宇等同学常会在晚自修下课后到办公室来看看我,或给我送上一份小点心,或劝我早点休息,令我心头一热。我也把他们对我的这种关心祝福当作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动力,甚至在本子上抄下一些他们发给我的短信,每当翻看到这些短信,工作的疲劳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我的年龄在一年一年地增加,可每年接触到的都是一个个同样年轻可爱的学生,他们的活力似乎已注入我的年轮,使我的心态也变得年轻起来。
 
难分难舍的情谊
  院报记者团的同学们来自各系,大家组合在一起,也如同一个多彩的班级。每年迎新生期间,同学们就同我一起张罗起记者团招聘纳新的事,出海报、设宣传摊、接受报名、笔试面试定人选、公开竞聘团干部,样样干得认真负责,事事做得有板有眼。2005年10月,在布置记者团留言墙时,我在他们发给我的小卡纸上写下了“忘年之交,共同前进”八个字,真诚表达了我的心愿。
  招聘纳新结束,接下来便是开迎新晚会,这是我们既喜悦又难过的时刻,喜悦的是又有一批大一同学加入了记者团,难过的是又有一批大三的同学要退出记者团。在这样的晚会上,主持人的话音会有些颤抖,老团员的发言会带哽咽,新团员也会被感动得掉泪。我清楚地记得,2004年10月,在这样的晚会上,有一位平时很腼腆的女生竟在台上大胆地拥抱了我;2005年10月的晚会上,前两届记者团的团长周文海、吴东日和副刊部部长金军华闻讯后专程从宁波、杭州的工作岗位赶来与大家相聚。每当在这样的晚会上,听同学们唱起《卖报歌》和自编的《记者歌》,我感情的潮水就会在胸中奔涌,我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这些难忘的场面,至今还将这些感人的镜头存在电脑里,每当再次看到这些照片,就会勾起我对记者团的美好回忆。我至今还记得记者团第三任团长高郭敏写下的文章《回忆在记者团成长的点滴》;第四任团长吴东日等写下的《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第五任团长楼涵靓写下的《总有一种心情,让我泪流满面》。在离别的晚会上,楼涵靓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篇文章,字字句句叩击着新老团员的心房。
  2007年4月,我调到育英教育集团工作,临别的一个晚上,胡倩团长召集记者团同学开会欢送我,我向同学们倾诉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同学们的举动更令我动容,他们在副团长吴彬的倡议下全体起立,向我深深鞠躬致谢。他们说没有什么礼物赠送给我,我想,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说起礼物,我又想起了几年来记者团同学送我的一些小礼物,其中有楼涵靓团长在实习期间参加广交会带回的第100届广交会的纪念章、采编部部长邵成送的有我的生肖造型的储钱罐、有去乌克兰留学的王敏儿送给我的一包袜子、有魏建萍同学自己编织的一条围巾,有同学们在教师节送的贺卡……还有一件特别的礼物是,毕业到宁波工作的徐观锞同学用首次获得的工资专门回母校请我吃的一餐晚饭。俗话说:“礼轻情谊重。”我将珍藏这些礼物,珍惜与记者团同学结下的真挚情谊,这是难得的师生情、忘年情啊!
  早几年,我与记者团的同学就有个约定:等到育英学院1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好好聚一聚,共叙难忘的忘年深情。我和同学们一起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浙江育英教育集团宣传信息部)
    
江吉林,1947年10月生于浙江衢州。1982年从部队转业,1986年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获主任记者职称,1995年获“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03年3月来育英工作,现任浙江育英教育集团宣传信息部副部长兼集团报总编。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