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基本信息

当前位置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

学院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 2014-10-30 08:33:00      点击: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学院“十二五” 发展规划(2011—2015)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及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政策为依据,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学院今后五年实现科学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机遇与挑战
2001—2010学院发展的第一个规划10年是在学院初创阶段抢抓机遇、直面挑战,自求发展、开拓奋进的10年。10年来,学院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以“全时空全方位”育人的职业人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为重点和依托,以建设具有凝聚力的教职工队伍为保障,以自主办学、自我调控、自求发展、自强不息的“四自”机制为运行的主体机制,以党建工作保证学院和谐发展,取得了学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党建等各方面工作的显著成绩,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十二五”,我们要继往开来,把握好发展形势,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主动出击,科学作为,实现学院新发展。
(一)面临的发展新机遇
2011至2015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也是高职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致力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相继出台,为学院深化改革指引了方向。二是浙江省作为全国惟一进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给学院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改革环境。三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为学院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高职教育在社会上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学院通过积极有为的建设和改革,也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五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使社会和企业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产生更强烈需求,给高职教育提出了发展的新任务。
(二)需要应对的新挑战
“十二五”期间,学院在面临诸多难得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1.高职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直接影响学院生存与发展质量。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高职院校将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更加注重内涵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学院教育事业要在现有基础上做优、做强,在新一轮发展中乘势而上,在激烈竞争中开拓更大发展空间,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需要所有师生员工的团结、智慧与拼搏。
2.我国高等教育开放办学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求学院必须立足改革创新,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适应这一开放、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3.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整体上说,学院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还需加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体制有待创新,激励和保障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4.各专业在推进和实施的“职业人”培养模式,还需要在更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完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教育资源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运行模式还不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需要,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5.学院贴近区域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已形成相关主干专业群,但从整体看,与现有专业结构及区域产业结构、尤其是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适应度还有待提高,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要求仍有一定距离。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要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仍是有待重点解决的问题。
6.教学、管理、服务的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学院“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新要求。高水平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教师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青年教师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亟待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二、目标与思路
(一)总目标
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建设具有人文、精致、开放、活力特质的育英,形成专业建设、学生发展、党的建设三大优势,将学院建设成长三角有特色、浙江省高水平、社会满意、影响力广泛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为建设民办高职品牌育英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和省、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依据,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强化优势,突破弱势,同心协力,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科学发展定位。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主动适应区域现代服务业经济与社会发展,面向教育现代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育英实际出发,统筹协调,促进学院全面发展、优势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强化人文素养,深化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优化办学资源,形成省、市、院三级特色专业,深入构建八大服务类专业群,全面推进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坚持开展以“双师型”为主的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内培外引,以教师发展为立校之本,形成“职业化、专业化、双师化(班主任队伍职称化)、专家化”的教师队伍、职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为学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加强党建工作。巩固和发展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成果,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性、凝聚力作用,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和谐发展。在和谐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育英生活品质,深化学院利益共同体建设,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全面增强学院综合实力。
(三)总方针
为实现“十二五”总目标,根据总思路,学院发展遵循“坚持育人为本,注重专业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办学品质”的工作总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人文为魂,能力为重,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关爱、引导、转化、激活”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把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才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学院提升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结合点。要着力解决学院高职专业的突出问题和弱势、难点,以建设特色专业为龙头,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专业与企业(行业)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
深化改革创新。学院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制度改革为重点,勇于探索和试验,大胆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扩大开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增强学院发展活力,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提升办学品质。办学品质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师生员工对学院的认同度和愉悦感、学院的社会信誉度和影响力等多项要素相统一的办学水平质的规定性。办学品质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体现,是学院办学的生命线。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学生与教职工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学院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诚信是民办院校立校之本,诚信办学同样是办学品质的体现。办学品质的提升要与时俱进,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拓展视野,追求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学院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品质。
三、规划与措施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1.工作目标
面向现代服务业第一线,培养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实现质量提高与规模扩大的统一。
人才培养规模目标
年  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在校生数(人) 5900 6100 6200 6300 6400 6500
流生率(%) 0.8% 0.8% 0.8% 0.8% 0.8% 0.8%
 毕业生数(人) 1900 1880 2070 2000 2080 2100
就业率(%) 98.7 99.5 99.5 99.5 99.5 99.5
 招生录取数(人) 2180 2270 2300 2300 2350 2350
报到数(人) 2050 2140 2160 2160 2200 2200
报到率(%) 94 94 94 94 94 94
招生专业(个) 23 24 25 26 27 28

注:招生报到率不含省外招生

2.工作思路

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技能与人文素养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主动适应区域现代服务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总结、深化学院职业人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新的高职教育观、学生观、学校观、课堂观和人才质量观;

——关爱、引导、转化、激活每一位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按照“知识适度、能力突出、素质全面、优势明显、适应性强”的要求,以“职业人”理念为引导,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注重品质优化,从职业意识、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心理、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证书等方面,全方位转化、全时空塑造职业人;
——主动适应现代服务业人才市场需要,关注和研究市场动态,调整应对措施,与行业紧密结合,保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
——牢牢把握“生命线”,以质量为核心,以招生为关键,将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千方百计提高录取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
3.主要措施
(1)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硬件;内培外引,加速造就一支有较高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2)深化教学改革。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引导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改革,不断深化学院“职业人”培养模式,增强实践效果。
(3)优化专业建设。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的宣传,扩大特色专业群的社会影响力。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实行优胜劣汰。
(4)加强生源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分片负责、评价激励、长期建设,巩固并扩大生源基地。
(5)探索招生改革。根据招生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建立、完善招生工作新机制,探索招生工作新途径,争取自主招生和部分专业按大类招生。
(6)加强招生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实行招生工作目标责任制,“人人有任务,事事有责任,时时有要求,方方面面有制度”。充分挖掘资源,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参加招生宣传工作,采取表彰奖励及与综合测评挂钩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招生的积极性。
(7)进一步加强学院网站建设。提升网络服务功能,注重网络信息安全,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院网站在扩大学院影响力和招生工作中的作用。
(二)专业建设
1.工作目标
(1)到2015年,专业数量达到28个,形成学院的民航服务类(空中乘务、民航运输、安全检查、轨道交通与管理)、旅游服务类(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类(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网络技术管理、移动通信技术)、生物检测服务类(生物技术、环境检测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商务服务类(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外贸服务类(国际贸易、应用英语、应用日语)、现代管理服务类(物业管理等)、文化创意服务类(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会展策划与管理、文秘、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八大现代服务业专业群。
(2)到2015年,学院建设12个重点专业,争取6-8个列入省市级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2-3个成为省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3)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近三分之一专业达到校企合作办学的专业水准。
(4)建立和巩固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全院达到90个,平均每个专业3个。
(5)建立或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使学院现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种类增到15-20个。
2.工作思路
以培养现代服务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为目标,从实际出发,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和调整专业,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群结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专业,培育专业优势和特色,提升特色专业、专业特色和重点专业建设水平,造就省内品牌专业;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各专业建设与发展。
3.主要措施
(1)研究国家、长三角、浙江省、杭州市现代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找准每个专业的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群结构,规划专业发展方向,设计专业建设特色,提升专业竞争优势。
(2)完善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建设内涵,以专业建设推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增强就业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的关键性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等方面支持,保证每个专业拥有2-3名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及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每个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1-2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3-4个。与企业广泛联系,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5)增加专业建设资金设备投入,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倾斜,使优势专业得到充分发展。同时,重视对已有明显特色和发展优势的新专业的支持和投入。
(6)研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点,探索初中后五年制(3+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向,以适应改革与变化需要。
(7)建立专业建设评价制度,定期评估,并与分院、系、部及教研室的教育教学业绩考核挂钩。
(8)加强省内外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专业教学与学术活动。扩大交流、对话与合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三)教学改革
1.工作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优势,完善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深化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文素养高、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职业人”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在校接受专业教育的质量。
(2)加强课程建设,到2015年,全院建设80门精品课程,平均每个专业建设3门。教材编写(主编、副主编)20种。
(3)开展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二级及以上事故率低于1%,课程考试合格率达到9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平均得分在75分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达到60%,职业资格获证率达到85%,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率达到90%,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等级考试B级获证率达到80%,英语专业大学英语三级获证率达到75%,体育卫生测试达标率达到92%。
2.工作思路
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准则,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凝练特色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必由之路,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活动,突破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调动学与教两个方面积极性,树立良好学风与教风,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3.主要措施
(1)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对教学过程、效果的检测与评价,实现教学运行与质量管理新突破。
(2)加强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在优质课程建设基础上,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的专业精品课程体系,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3)强化实践教学与管理,完善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通过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教学能力评估等教学活动,加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5)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加强实训、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7)加强学院专兼职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坚持“以督教为主,兼顾督学、督管,以指导为主,在指导中督查”的方针,不断完善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反馈等教学监控制度。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1.主要目标
(1)科研课题。2011-2013年,厅局级立项每年平均10-15项,省级课题1-3项;2014-2015年,厅局级每年立项18-20项,省级课题2-3项,国家级课题1-2项;每年院级课题立项60—80项。
(2)科研成果。2011-2015年,科研论文年数量在120—150篇。自2013年起,每年有1篇在国内一级期刊上发表或被SCI收录。
(3)社会服务:2011-2015年,每年开办1-3个培训班,5年内完成10个培训班,培训1000人以上。
2.基本思路
加强联系、拓宽渠道,整合力量、形成优势,主动服务,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学院教科研质量和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范围和效益,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学院办学质量。
3.主要措施
(1)以教研室为科研团队,形成合力,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保持研究的连贯性,大力提高研究水平。
(2)以学院社科联和学院高职教育与民办教育研究所及院专业(行业)研究所为平台,加强与各类学会联系,拓展科研项目申报渠道。
(3)加强与相同或相关专业和学科方向的其它高校专家的联系,组织开展科研项目申报的培训,提高科研课题申报的质量和立项率。
(4)加强在建项目的经费和过程管理,特别是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管理。
(5)依托下沙总工会平台,逐步扩大学院各专业参与培训的比例,加大企业“蓝领”职工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五)队伍建设
1.主要目标
(1)以学院专业群建设为平台,坚持内培为主、外引为辅、专兼结合、滚动发展的原则,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较强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结构合理、适应学院教学发展的师资队伍。
(2)专兼职教师建设数量

 








校内专任数 每个专业平均拥有专任教师数(招生专业) 每个专业平均拥有校外专任教师数(招生专业) 校内兼课数 校外兼职数 校外兼课数
折前 折后 折前 折后 折前 折后
2011 6100 20.5 25 230 9.20 2.00 22 11 56 28 46 23
2013 6300 19 26 250 9.60 3.00 22 11 80 40 46 23
2015 6500 18 28 265 10.00 4.00 22 11 100 50 50 25
                           
(3)2015年,学院双师型教师达专任教师总数的70%。专任教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6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20%。每个专业有2—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4)平均每个专业兼职教师数达到4名,全院校外兼职教师总数达100人以上,其中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不少于80%。
2.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师是学院最宝贵人力资源”的理念,注重内培外引,以内培为主,注重梯队建设,以师德建设为首,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团队建设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千方百计促进教师发展,实现其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
3.主要措施
(1)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聘、待遇、管理、考核各类制度,健全教职工发展机制。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任,评聘分离,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强化考核,竞争上岗,合理流动,合约管理,健全教师杭州市事业待遇进入机制。
(3)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冒尖重奖”的原则,坚持教职工工资待遇和职称正常晋升制度。2015年前,进行第五次工资改革,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
(4)实施“岗位培养”工程,教职工、干部各类人员五年要完成80—100小时的校内外培训,坚持办好助教培训班、班主任初级培训班,努力开设讲师培训班、班主任高级培训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会、年会,坚持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估制度,全面提高教职工、干部的岗位能力。
(5)加大双师型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建立校企(行业)合作对口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十二五”期间,评选40名专业(学科)带头人,20名院级教坛新秀,30名优秀青年教师,派出访问学者15名,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6)加快双师结构、专兼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2015年,每个专业教学团队的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有4人以上,70%以上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
(六)管理体制改革
1.主要目标
(1)进一步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现代民办高校管理制度。
(2)完善以分院、系(部)为基础的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工作规范。学院行政工作、党委党务工作信息公开,按工作规范实施管理。
(3)完善适应各类人员的多种管理模式和具有竞争、激励机制的用人制度。
(4)管理机构精简,管理人员精干,管理纵向畅通,横向协调,高效运行。
2.基本思路
完善学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为目标,加强以分院、系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目标责任为导向的学院、分院(系、部)两级管理制度。以人为本,推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效能管理,更好地发挥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建立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精干、高效的党、政、工协调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自主办学、自我调控、自求发展、自强不息的运行机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形成育英文化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3.主要措施
(1)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探索和完善民办高校党、政、工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2)坚持和完善每学期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行政工作和党务工作等四大检查机制,提高学院运行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自主办学、自我调控能力。
(3)深化院、分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形成院、分院(系、部)两级“层级清楚、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上下互促,运转高效”的两级管理运行新机制。
(4)以教职工代表监督为主体,强化全员参与监督,加强工会建设,完善教职工和工会代表大会制度,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5)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通过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6)坚持和发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学习型团队,构建育英文化。
(七)党建工作
1.主要目标
(1)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党务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各项工作得到促进。全院创建2-3个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2)组织坚强有力。年度党务工作检查考评,基层党组织建设合格率100﹪,优良率40﹪以上。
(3)体制机制健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基层党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在各分院、系、部以及机关建立党总支部。
(4)党员发展工作持续完善。2015年教职工中党员达50%,在校学生中党员达10%;要求入党的学生保持在90%以上,院系两级党校每年培训入党积极分子达1200人。
(5)师生员工满意。学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得到师生认可,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2.基本思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依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和增强党员队伍活力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学院党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巩固发展学院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成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学院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思想政治保证。
3.主要措施
(1)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按照“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交叉任职、共同负责”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理顺分院、系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分院、系党政沟通协调、决策和监督机制;配足配强分院、系党组织负责人。
(2)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分院、系部及机关逐步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统筹师生党建工作;探索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和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团中建立符合实际的各类临时党支部,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以保障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从2012年到2015年,在学院各级党组织有序开展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工作。
(4)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和完善在大学生和教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制度和机制,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和工作水平。加强各类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5)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6)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巩固和完善学院党校和党章学习小组制度,提高党校学习质量和党章学习小组活动水平。
(7)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两年一次的党务干部培训制度。
(八)学生工作
1.主要目标
(1)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进一步提高,良好学风基本形成,优势品质进一步凸显,学生健康成长。
(2)班集体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全院学生班级100%合格,其中优秀班级达20%,良好班级达40%。
(3)“四困生”(经济、学业、心理、行为困难学生)帮扶工作100%落到实处。
(4)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5%。
(5)学生工作队伍逐步稳定,职称以助教为主向讲师为主转变,班主任(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明显提高,基本胜任学生工作。
(6)健全校友总会,建立校友网络,毕业生联络率达80%以上。
2.基本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职业人”培养的“关爱、引导、转化、激活”的学生工作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着力更新观念、创新内容、拓展渠道、完善体制、健全机制、营造环境,形成合力,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积极探索学生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有效结合的新机制与新模式,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3.主要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2)充分发挥德育教研室和实践教研室作用,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动班主任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职称化和专家化,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专职为主、精干高效的学生工作队伍。
(3)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4)加强班集体建设,完善班集体考核评优制度与机制,鼓励创建特色班级。
(5)进一步完善“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进一步落实“四门活动课”。每学年举行一次“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和“四门活动课”修订论证会和一次方案实施总结交流会。
 (6)进一步帮扶“四困生”。学生处以经济、行为困难学生为主,教务处以学业困难学生为主,心理辅导中心以心理困难学生为主,保卫处以自律困难学生(受记过处分的)为主,把“四困生”工作做实。
 (7)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建设“红色网站”、网络社团,网络校园等,使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和环境不断得到拓展和改善。
(8)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作用。建立学生党员信息公开栏,公示学生党员承诺书,开展党员学生和困难学生帮扶结对等活动。
(9)加强院、系、班团学干部以及寝室长队伍建设,创造团学“干部学校”,健全团学干部选聘、培养和考核制度、机制,提高团学干部素质。
(10)建立各市地校友分会,建设校友网站,编印校友简报,联络广大校友,开展校友互帮,扩大学院声誉,促进学院发展。
(九)校园文化建设
1.工作目标
 (1)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园景观、生态校园、数字校园、形象文化、平安校园建设。
(2)深化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班集体建设、社团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人文大讲堂、体育运动、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等,积极创新,提高活动水平。
(3)院系两级社团发展达80个,建设精品社团10—15个,大一、大二参加社团活动学生达100%。
(4)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得到加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校园得以建立,学术精神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
2.工作思路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旨,以满足师生员工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师生素质和能力、增强师生对学院认同感、凝聚力为出发点,以弘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校训精神为核心,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为抓手,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和高品位,大力培育人文精神,优化校园环境,推进各项文化创建活动,开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民办高职品牌育英提供文化导向和精神动力。
3.主要措施
(1)建设“生态校园”。着力推进以“四化”和“八无”为标准的文明绿色生态校园建设。
(2)建设“数字校园”。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网上读书,网上社交生活、网上科技活动、网上体育艺术等,构建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空间维度,推进校园文化的信息网络化。
(3)建设“形象文化”。规范和完善校训、校徽、校歌、校旗等“学院形象识别系统工程”建设;重视对校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建设学院校史陈列室。
(4)建设“和谐校园”。通过贯彻学院和谐文化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设利益共同体,保障校园安全,建设人际关系和谐、职工与学院关系和谐、环境和谐、师生安全得到保障的校园。
(5)建设体现职业文化特色的班级文化。从专业特点、行业岗位要求出发,积极建设“班级文化”,促进优良班集体的形成,努力为“职业人”成长创设良好氛围。
(6)建设“社团文化”。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社团文化月为依托,打造社团活动精品,带动社团蓬勃发展;继续把科技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与专业教育、学生职业品质培养、职业人培养相结合的传统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人文大讲堂”活动,邀请社会精英来学院讲座,让学生们感受成功人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感受他们成功的艰辛,了解做人的重要性;推进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节假日及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培养“职业人”的理想信念和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关爱社会的情怀。
(7)建设“寝室文化”。 宿管中心、团委、学生会、学生处形成合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寝室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寝室时空”接受富有专业文化特色的优良“寝室文化”影响。
(十)信息化工程
1.主要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够用,运行稳定,模式优化,智能交换,保障校园信息化工程的推进,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信息资源与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管理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学习资源库数字化,完善支撑平台。
(3)信息网络服务。推进完善校园办公网文件传输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查询服务、政务公开服务、远程登录服务;构建校园学生网,为学生学习、活动、查询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信息网络化,保障学院内外网络服务安全。
(4)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校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职工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2.工作思路
以省教育厅《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遵照学院“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软硬兼顾、适用为度、互为兼容、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指导原则,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目标,以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为发展方向,推进学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应用技术平台建设,构建校内外、教与学互通的一体化学院信息化体系。
3.主要措施
(1)加强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工作体系,推进学院信息化工作。
(2)完善信息化工作制度、规范、标准,加强监管,确保网络安全稳定有效运行。
(3)加快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培训、全员操作、全员联网。
(4)2012年底,升级核心交换设备,并实现出口带宽200兆,2013年底达到1000兆。
(5)2012年底,配备VPN设备,实现全体教职员工均可在校外任何时间、任何能上互联网的环境下访问校网。
(6)2012年中期,三个主要楼宇实现楼层智能可管交换机覆盖,与企业合作开通无线局域网。
(7)2012年底,实施开放机房试点,面向学生提供上网有偿服务,2013年建成校园学生网。
(十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1.主要目标
(1)引进先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全院合作办学专业总数达到2-3个。
(2)每年选送2位以上教师赴国外(境外)访问、培训、进修。“十二五”期间,选派教师总数达10人以上。
(3)在学院特色建设中,加强与国外(境外)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具有优势的院校进行校际交流并逐步实现紧密合作。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有目的交流,每年3校次以上。“十二五”期间,国际交流总校次数20以上。
(4)开拓学生出国留学,专升本、本硕连读等3+X留学项目,“十二五”期间, 3+X留学项目学生达80人。
(5)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聘请外籍教师总数达10人次以上。在双语教学方面,每年保证新增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课程一门以上。首先在专业外语教学(英语、日语)中,实现全外语或“双语”教学。“十二五”期间,全院有2%课程实现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
2.工作思路
以《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为依托,以提升外语教学水平为基础,逐步推进学院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升学院办学水平。
3.主要措施
(1)营造教育国际化氛围。提高对教育国际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思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国际化教育活动,加速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以教育国际化促教育现代化。
(2)打造特色专业,营造对外合作基础。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使之成为学院国际交流的亮点。一方面,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把这些专业办得更好;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将这些专业办成培养留学生的专业,并首先安排“游学生”和访问学者。
(3)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继续积极引进国(境)外文教专家到学院任教、访学和交流,充分发挥国(境)外文教专家在教学、科研及学院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邀请国(境)外知名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专家来学院培训师资;引进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每年选拔2位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支持2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到国(境)外知名高职院校考察,支持教师获得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国外项目、合作开展科研。
(4)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一是强化并改革课内英语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各类课外英语活动, 普遍提升学生对英语课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十二)平安校园建设
1.主要目标
(1)不发生重大刑事犯罪案件。
(2)不发生20人以上集体中毒及火灾等重大责任事故。
(3)不发生20人以上群殴、集体上访和50人以上罢课、非法集会、游行等群体性事件。
(4)校园内不发生“******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
(5)师生非正常死亡数为零。
2.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营造平安稳定、文明和谐校园为目的,以落实领导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为抓手,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扩大浙江省“平安校园”和浙江省“文明单位”成果,做好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校园综合治理,把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学院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3.主要措施
(1)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校园安全工作格局。实施安全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学院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头负责,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院上下逐级负责,师生员工人人有责的校园综合治理与维稳工作格局。全面实施校园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校园综合治理组织网络,建立健全校园各项安全制度。
(2)强化“前置”教育,夯实平安校园思想基础。
(3)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校园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
(4)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十三)改善办学条件
1.主要目标
  (1)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逐年改造实验、实训室,保证教学实验、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正常运行,满足发展需要,提高实验、实训室建设水平。
(2)教师办公条件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方针,每年暑假对教师办公室进行整体改造装修,至2015年全部完成,营造功能齐全、环境优雅、工作便利的办公条件;分批实施,逐步实现教学、办公手提电脑化。
(3)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
2015年前,全面完成图书馆改造装修任务,使环境舒适、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流程有序、管理科学,朝着现代化图书馆方向发展。图书(纸质)总量达50万册,电子读物达50万册,平均每年增加纸质图书1.8万册。进一步增添校园文化设施和体育活动设施,满足教学与师生员工活动的需要。
(4)解决教职工住房难
根据省、市、开发区有关教师经济适用房、保障房、专用房等政策,解决教职工住房难问题。
(5)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强化低碳节能意识,加强各环节管理,做好节水、节电、节气等节能降耗工作,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保障效应。
2.总体思路
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职业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出发,以为建设人文、精致、开放、活力育英提供物质条件为根本任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3.主要措施
(1)完善机构,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为办学条件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将资产管理和使用分为资产管理处、归口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等四个管理层次,不同层次承担不同的管理责任,使各类资产都能得到合理调配,实现办学条件良性互动、共享共用格局,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2)加强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办学条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软件开发,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数据库,为办学条件建设提供信息化管理保障。
(4)建立以学院为主导的办学条件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开源节流,加大投入,合力优化配置,为办学条件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四、重点推进项目
(一)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省试点单位之一)
(二)特色专业建设
(三)与行业合作、融合并服务行业的专业建设试点
(四)校企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五)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编制
(六)“3+2”教育管理的中高职衔接
(七)基于“职业人”培养的班集体建设
(八)党章学习小组建设
(九)“四困生”帮扶体系与学生奖励体系的构建
(十)校园精品社团建设
(十一)校友网络的构建与运作
(十二)基于教师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
(十三)育英学院文化(人文)建设
(十四)院系两级管理的机制与制度
(十五)行政工作运作的机制与评价指标
(十六)信息共享的教育教学科研网络管理系统建设
五、实施与保障
 “十二五”规划是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勾画的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全院教职工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紧紧围绕各项具体目标的有效推进,狠抓落实,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可行,措施有力,按时、按要求履行好各自责任。
(一)加强领导统筹,确保有序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按照规划的整体设计思维和具体目任务,统筹安排,合力推进。要进一步健全责任制,加强评估和监督,动员全院师生员工广泛参与。要建立“发展规划、年度要点、学期计划、目标管理”体系,把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对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要在制定和执行学院年度工作要点时,分年度予以分解落实。各部门和分院、系、部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要根据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要求,采取具体措施保证落实。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考核规划所提出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
(二)配套编制专项规划,加强衔接协调
专项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总体工作在特定工作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有效实施,各部门和分院、系、部要根据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工作领域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重大措施方面与总体规划相一致,要将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具体落到实处,突出建设性和可操作性。各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协调衔接,确保在总体目标上指向一致,空间上相互协调,时间上衔接有序。
(三)多方筹措资金,提供支持保障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浙江省作为国家惟一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有利契机,依靠省、市、开发区政府,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投入和支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区域现代服务业行业尤其是主流企业的合作,扩大合作办学领域,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地加强资产经营与管理,增加办学收入。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监管,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教学和各项重点工作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监控考核,提高实施效益
学院成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学院建立规划落实工作机制和监测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绩效评价,对规划实施实行过程管理。各相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反馈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重点监测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高规划实施成效,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2012年2月28日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