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心理卫生

当前位置 :  学工在线 > 心理卫生 >

运动损伤知识宣传

 发布时间 : 2013-10-16 09:52:36      点击:

体育运动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是健身强体的最佳途径。但是,运动损伤又常与各种体育活动相伴,为了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和损伤程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适当准备十分重要,下面就相关知识作一介绍:

一、常见的运动损伤

1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筋膜炎、肌腱腱鞘炎、腱及韧带止点损伤等。

2关节软骨损伤由于软骨不能自行修复,治疗比较困难,也是最影响健康与运动训练的伤种。

3骨组织劳损,最常见的是应力性或疲劳性骨膜炎与骨折,可发生于胫腓骨、跖骨、脊椎椎板、髌骨、肋骨等,这类损伤,通过改变训练,减少或停止局部负担,多可自愈。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身体功能(如柔韧、力量、协调性差)和心理状态不佳,运动负荷较大,场地、器材使用不当;不良气候影响,组织不当运动粗野等。

三、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1、克服麻痹思想,加强运动安全教育,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过大,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3、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例如为防止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训练外,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为预防股后肌群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等。

4、做好运动前的防护和准备工作,如健康体检,选择适合的运动服装和鞋子,个人防护用具、场地、器材安全检查,运动前的肢体准备活动等。患有慢性病者更要注意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不要带伤或带病参加剧烈运动。

        5、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在运动中十分重要,例如:身体失去平衡时,要立即向前或后跨出一步,以保持身体平衡;当快要跌倒时,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出跳下,用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等。

四、一般处理

1、冷疗法

冷疗是运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媒介(如冷水、冰、蒸发冷冻剂)刺激来进行治疗的物理疗法。其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组织温度,使周围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及受伤部位充血现象,减轻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因此,有止血、退热、镇痛和防肿的作用。

【适应症】用于急性闭合性组织损伤的早期,即在损伤后的2448个小时内使用。

【方法】将毛巾用冷水浸透敷在受伤部位,约两分钟换一次,或将冰块装入袋内进行外敷,每次20分钟左右。也可直接用自来水冲淋或将受伤部位泡入冷水。有条件可用冷镇痛气雾剂喷涂伤部。常用的为烷类冷冻喷射剂,使用时应距离皮肤30厘米~40厘米垂直喷射,时间约为5~10秒。有时为了加强麻醉作用,可在停止喷射20秒后再喷射一次,但喷射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以免发生冻伤,但面部损伤不宜用此法

【注意事项】应在伤后尽快使用,越早越好。但要严格控制时间,并注意局部组织情况,冷敷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如发现皮肤麻木时应停止使用,防止组织冻伤。不可在没有感觉的部位冷敷;在对冷敏感的部位进行冷敷时,有些人会出现皮肤发红、瘙痒、起水泡的现象,应注意观察和避免。

开放性损伤不要进行冷敷。

2、热疗法

热疗法是运用比人体温度高的物理媒介(如热水、传导热、辐射热等)刺激来进行治疗的一种物理疗法。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变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加速坏死组织的消除,因而有消肿、镇痛、散瘀、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损伤愈合的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损伤发生2448小时以后)及慢性损伤.

【方法】最简便易行的温热疗法是热敷法。其方法将毛巾用热水或热醋浸透置于伤部,无热感时更换,每次约半小时,每天一至二次。也可用布袋装沙、热盐,或用热水袋进行热敷。还可用熏洗法,用配好的药物加水煮沸,将患部先在蒸气上熏,然后等温度适合后,再放入水中浸泡,每次2040分钟,每天一次。

【注意事项】应用温热疗法时要注意避免发生烫伤,如有皮肤过敏者应停止治疗。高热、肿瘤、肺结核活动期、有出血倾向者及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禁止使用热疗法。

 

                                             医疗保健中心

                                                         2013年10月13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