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我们班主任的“做学思研”水平,民航德育教研室本学期开始,每周由一位班主任老师分享一个管理效应或法则,同时有实际管理工作案例作为支撑。这对我们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帮助很大,这周我与大家分享的是“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组织的一次有价值的实验。上世纪20年代,有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在这个工厂中,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都很完善,社会保险、养老金等等其他方面做得也相当不错。但是让厂长感到困惑的是,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却并不高,产品销售也是成绩平平。为找出原因,他向梅约发出了求助。梅约教授通过调查发现,厂家原来假定的对工厂生产效率会起极大作用的照明条件、休息时间以及薪水的高低与工作效率的相关性很低,而工厂内自由宽容的群体气氛、工人的工作情绪、责任感与工作效率的相关程度却较大。 在他进行的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具体做法很简单,就是找工人个别谈话,而且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他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与此同时,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实验研究的周期是两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前前后后与工人谈话的总数达到了两万余人次。结果发现:这两年以来,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了。经过研究,他给出了原因:在这家工厂,长期以来工人对它的各个方面就有诸多不满,但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了,从而感到心情舒畅,所以工作干劲高涨。它告诉我们: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让它们发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这就是牢骚效应。
对班主任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般而言,我们都是不愿意听到学生发牢骚的声音,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学生都能够埋头苦干而没有牢骚。其实殊不知,不可能有让学生百分百满意的环境,学生没有发牢骚只是因为他不敢或者不愿意,并不代表学生的内心没有牢骚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压抑在心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效率。让学生有适当正确的发泄牢骚的通道,既可以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也可以将牢骚言语转化成对班级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同时更可以防止出现学生在背后牢骚怪话满天飞的情况。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靠某种办法让学生没有牢骚,那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学生已经对班级没有任何热情和 感觉了。
同时,这也是要求我们正面看待经常发“牢骚”的学生。任何一个班级的管理都有可改进空间,没有十全十美的成熟管理制度,一切都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在动态的改进。学生如果能够善于发现班级的欠缺之处,能够通过思考为班级提出改进意见,我们当然要给予鼓励支持。从这点上来讲,经常发“牢骚”的学生也是好学生。
班主任: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