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王建勋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 : 2012-03-05 09:17:58      点击:
 

王建勋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王建勋(1957--),河北晋州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曾先后担任过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现任邢台学院院长。他长期工作在高等职业教育第一线,带领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国家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的任务,并在2005年带领该学院通过了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2005年11月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还主持完成了多项教育部高职教育研究课题,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谓高职教育方面的专家。梳理、挖掘其高职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有利于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学历+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忙于发展规模的时候,王建勋对于中国高职教育已经达到了很深的认识。他认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学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方面,他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同其他国家不同,它们由高职学校、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等专业学校、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等学历教育机构,经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办学模式等方式发展而来,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它“具有‘学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专科学历的职业教育。”[1]另一方面,王建勋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分析认为,这一特点“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适应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要的必然。”[2]能够从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谋取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征,是王建勋在高职教育上的真知灼见。
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学历”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于“职业”教育却恰恰相反。王建勋认为,我国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部分正在发展、尚未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评估工作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2]这是他对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充分认识。
  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而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具有了“学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反映出职业教育特色不甚明显的问题。因此,为提高就业质量和强化特色建设,2000年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共同承担了教育部课题《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开展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王建勋院长主持研究该课题。他说,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并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关系到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存与发展。”[3]课题研究中,王建勋注重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产学结合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专业层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模式,勾勒出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般性特征和大致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新世纪高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职业特色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今天,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证实,职业性是其第一属性,而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早在10多年以前,王建勋就认识到,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它的特色应侧重“学历+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部分,在不同层面上塑造鲜明的特色。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有差异,所以高职高专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就要探索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在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有由企业、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它使企业、行业协助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虽然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但是不同的专业还要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有的高职专业接近于普通高等教育,有的接近于职业培训,有的侧重高新技术,有的侧重技术的规范和熟练。不同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办学历史、专业结构、领导团队等不同,在办学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等方面必然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一特色是区域、行业、专业等方面特色的综合反映,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四、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近10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界存在着层次和类型问题的争论,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4],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王建勋同意后一种看法。他认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不应该仅仅停留于专科层次,应该在一部分办学条件较好、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经验丰富的高职院校中试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首先,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需要多方面的文化素质,也需要很熟练的操作技能。”[5]其次,我国入世以后,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势必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挑战。要面对这种挑战,就需要增强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的适应能力。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能够增强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第三,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性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数量在急剧增加,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包含不同层次不同,长期停留在专科层次,这种政策上的不公平势必会造成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歧视。第四,高职教育强调实用技术的训练,如果在专科(指三年制专科)层次上增加一年的学习年限,可以加强学生系统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就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况且,这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具体步骤。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的观点,已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王建勋认为,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职办学经验值得考虑。台湾不仅有40多所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还有硕士、博士层次的高职教育,其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有关。学习他人经验固然可取,根据本国国情,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更加重要,因此王建勋认为,试办高职本科宜循序渐进。首先,在某些确需要的专业,开展高职4年制试点工作。其次,可以通过“3+1”、“2+2”等模式,探索高职学士学位的试点工作,打通高职与专业学位之间的通道。第三,可以从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中,选择一些办学较好且是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高职本科的试点任务。
  五、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念
本世纪初,在国家没有太多资金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情况下,王建勋提出尝试高职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他认为,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于生产第一线,因此高职教育的产业性成分比其他类型教育更明显。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同高等教育一样,应当按照经营产业的理念来经营。一部分高职院校属于民办,没有国家拨款支持,所以,在经营或管理中,必须考虑人力资本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的观念,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因此,“我们要把高职学校当作企业来经营,高职教育当作产业来运作,孕育出产学一体的新模式。”[6]当前,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但是缺乏资金仍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因此,探索高职教育的产业化运作,仍然不失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王建勋.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 推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32.
[3]王建勋.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Z].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2003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
[5]王建勋.发展本科层次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J].职教通讯,2002,(6).
[6]王建勋.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及趋势[J].职教通讯,2003,(1).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