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育英新闻

当前位置 :  校园媒体 > 育英新闻 >

浙江日报11月14日专版报道:学院十年办学纪实

 发布时间 : 2012-11-14 15:56:59      点击:

 

  岁月沉淀力量 教育造就英才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科学发展十年纪实


  文 刘梅


  十年,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也许只是起承转合的纽带,但对于浙江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却是至关重要、奠定未来的基石。作为教育体系的崭新构成,民办高职教育往往比公办高职或普通高等教育更亟待一种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微妙平衡。


  十年,作为浙江民办高职教育的先行者,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大胆谨慎的创新,有力探索了如何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民办教育之路,在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品质、实现个人价值的核心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思考。坚持“职业教育”取向,探索并形成“职业人”培养之路,将职业视为人终身教育的二次载体,是起点而绝非终点,正是“育英模式”给予浙江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珍贵启示。

 


  人是“大海”上最明亮的“灯塔”

 

  育英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有人说民办高职教育之路艰难,因为没有太多先例足以借鉴,因此每往前一步,都如入深海,随时可能遭遇险流。 但育英坚信“人”即是这片“深海”上最明亮的“灯塔”,所有为了使人获得更好发展而努力前行的“船只”,必将迎来温柔的“港湾”。


  作为招收高考最后批次录取考生的育英,同样面临着所有民办高职院校需要破解的难题,即找寻合适的方式培育这批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孩子,让他们在得到对等发展的同时,获得美好的人生。学院如果不能在办学理念上找对逻辑,那么后续的诸多探索皆可能出现方向性的偏移。


  2002年,育英开始了对高职教育本质的探究,最终将问题的答案回归教育兴办的源头——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育英认为,任何自然人,由于受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生命价值所决定,在生命过程中均需融入家庭、学校、职业与社会“四重”载体。其中职业的影响尤为深远,它既是统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的必要纽带。因此,育英将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人”作为办学宗旨,这既符合了人发展的规律,也与教育的本质目标相符。


  2003年,育英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进一步将办学理念具化为“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集全院智慧,历经8年探索,逐步形成了“两全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主动、系统设计。不仅涉及专业教学工作,而且包含学工、思政、党建、心理卫生等各方面;不仅构建了20余个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涉及到公民素养、专业技术、职业拓展、社会活动等四个板块的开放式、全方位的教育内容,还针对每个专业的“职业人”设计了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知识、能力、素质一同设计,教学与教育、专业与职业、智力要素与非智力要素、现在与将来全面考虑,体现了“全方位”设计和“全时空”塑造的职业人培养理念和育英对职业人成长条件与规律的认识,反映着育英的教育价值观。


  十年,育英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浙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脚步,精心优化专业配置,为“大学生”成长为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做好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当浙江需要加快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育英设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当浙江提出文化强省战略,育英设置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浙江要建设生态省,育英设置了“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浙江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育英设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的配置结构始终与浙江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浙江现代服务职业岗位(群)保持着“零距离”对接。


  从1998年成立之初的4系1部5专业、361名学生,发展至今天的2个分院4系1部、25个专业,400余名教职工、6500余名学生,累计为社会输送16000余名合格“职业人”,育英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几任省委、市委领导的认可,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美誉。育英每一小步跨越的成功,都印证了其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正确!

 

 


  希望源于对同条起跑线的渴望


  育英的教育观:更重要的是塑造有利于职业发展的人格


  有人问,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以十年的速度取得惊人发展,是否太快?其培养的人才能否完全符合质量的要求?育英认为速度与质量并不矛盾,育英倡导的“职业人”培养模式并不是以实现学生迅速就业为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找到实现人的终身教育所需的依托载体,职业是教育的另一个起点,而非终结。因此更值得人们探究的是隐藏在育英“职业人”培养模式表征下,教育本身对人的塑造力量。在育英,这一塑造的切入点正从“激活人的渴望”开始。


  在育英,党建工作不仅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科学办学规律的保证,更是激活学生“积极上进”、“努力奋发”的“秘密武器”。一个没有渴望的人,是难言希望的。虽然录取到育英的学生曾高考失利,但从他们真挚恳切的入党申请志愿书上,我们看到了渴求进步的向往。入党,已成为他们与考入本科大学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为未来拼搏、奋斗的意愿上,他们不甘落后。


  10年来,育英党员的队伍不断壮大,学生中的党员占10% ,每年有92%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累计8900余名学生在学院开办的27期党校中顺利结业。目前,育英党章学习小组已达125个,学习成员达1840人。学院先后被授予杭州市 “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学院 “党员之家”被评为省“高校示范性党员之家”。2006年在建党85周年之际,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学院党委先后荣获中共浙江省委和中共杭州市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如今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党情及党的知识教育都是必不可缺的一课。学生们不但通过党建教育提升了对党的认识,更增强了自信心,强化了内驱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了精神基础。学生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过程,成为不断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权相信自己是世界的掌舵者


  育英教育的起点和目的:让学生拥有充分自信


  在育英,信心是开展一切职业教育的敲门砖。 人人都知道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比这个事实更值得铭记的是,哥伦布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图,而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自信”。这种“自信”是育英精神中使命必达的责任、百折不挠的坚定,更是历经岁月打磨、逐渐闪现光芒的品性。


  自信,是人的状态的激活。2001年育英就提炼、总结出“关爱、引导、转化、激活”的学生工作方针,将 “关爱”视为前提,将“引导”作为手段,将“转化”作为契机,将“激活”作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力量,恢复或树立自信,达成自觉、自主、自立的自我发展状态。


  2006年信息技术与应用系学生参加由省信息产业厅、教育厅、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全省计算机调试员大赛,成绩囊括前三名。


  2009年,艺术设计与人文系学生参赛项目《丽江古城视觉形象配套物资设计》,在浙江省第二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决赛中,荣获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的最高奖项——特等奖。


  2010年5月,工商管理系学生荣获第三届“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


  2010年9月,经济贸易系学生荣获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专业组一等奖。


  2011年11月,学院学生在省第十三届大运会夺得8金8银11铜破3项纪录;在武术比赛中夺得5金4银4铜等20项单项荣誉,独揽男女团体、女子乙组团体、男子乙组团体三项冠军。


  2012年5月,在“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中,信息技术与应用系学生荣获专科组唯一的特等奖。


  2012年10月,在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中荣获高职高专组一等奖,总分第一。


  在一次次同台竞技的挑战中,育英磨砺了“职业人” 的素养与不断超越自我的自信,而育英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8年来,育英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达98%以上,其中空中乘务、广告艺术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毕业生更是实现100%就业。

 


  习惯足以改变人生


  育英的优势品质培养策略:从养成良好习惯入手


  2005年12月28日,育英学生包微微荣获下沙高教园区“十佳大学生”称号,成为12万大学生的楷模。2007年5月23日,在下沙高教园区首届“人才杯”模拟招聘大赛中,育英学生张欢乐、奚程鸿高分胜出,同时斩获十佳“明日之星”,赢得包括娃哈哈集团、索尼软件等5家单位的高度评价……美誉远播的育英学子使许多人好奇,“为何并非一流的大学,却能成就一流的学生?”培根说习惯足以主宰人生!在育英,培养学生的“习惯”成为“习惯”,并因此使学生改变人生。


  在育英,老师是改变学生习惯的推动者和监督者。通过“班主任”责任制和举行定期“主题教育班会”,每个学生都要求参与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培养计划。小至准时出操、上课做笔记,大至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学生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过去散漫的生活、学习习惯逐渐改变。


  每年,育英通过举办职场礼仪培训,开展16次人文大讲堂活动,引进有关企业文化的讲座,将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受到企业文化熏陶的同时,逐渐产生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其中《职场礼仪规范》、《礼仪实训》、《交际与沟通》、《职业形象设计》、《形体训练》、《化妆的艺术》等课程 ,不但在学生礼仪上进行了系统训练与指导,在行为习惯上也起到正确示范作用。比如上课迟到、培训缺席的学生明显减少;穿着不当,染发、浓妆的学生也不再多见,更多学生开始注重内心的修养,而非外表的光鲜。举止、谈吐、气质、学识与品质成了育英学生精进的方向。


  作为华东第一家开设的、浙江省首批重点特色专业——空中乘务专业,育英以“高端服务水准”为定位,致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文明习惯。其学生连续十年担任省市“党代会”、“两会”、“休博会”、“西博会”等重大活动的礼宾礼仪,赢得社会各界美誉。香港港龙航空公司前来学院招聘“空姐”,内地20余家航空公司愿意启用育英培养的“空姐”、“空哥”,育英“素养”正为蓝色天空创造更多美好优质的体验。

 


  生命的价值比地球更重


  育英的办学价值观:培育能够服务社会的英才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育英在为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职业人才的同时,也始终坚持办学初衷对“人的发展性”的要求,其中“发展性”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的追寻不是悬于“空中楼阁”的浮想联翩 ,而是切实为学生成人成材构建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各种平台、履行其社会责任。


  10年来,育英坚持暑假“三下乡”、寒假“专业实践”,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开展以社会调查、时事宣讲、文化宣传、支教扫盲、法律普及、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了解社会、走进百姓,实践价值。其中民航与旅游分院3名学生被选拔参加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礼宾服务,其中1人还担任旗手;学生杨静荣获“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支援服务杰出志愿者”称号;学生沈丽颖等14位同学获“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支援服务优秀志愿者”称号;学生毛晓东在社会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被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市志愿者指导中心、杭州市志愿者协会授予“2006年度杭州十佳大学生志愿者”光荣称号。


  10年来,育英坚持每年开展两次无偿献血活动,将其作为学生履行“公民”责任,践行“公民”义务的平台,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全院每年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踊跃加入无偿献血行列,截至2011年,献血总量累计超过102万毫升,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表彰。


  2012,当杭州地铁即将开始运行,育英首批培养的 “地铁班”人才也将“登陆”地铁服务在第一“战线”。对于育英学子来说,实现生命价值的道路也许漫长,但岁月足以沉淀力量,坚信必定铸就辉煌。


  让我们凝聚科学发展的共识,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向育英为浙江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作出的贡献敬礼!

 

 

(该文原载于2012年11月14日浙江日报)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