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

 发布时间 : 2011-10-31 13:53:02      点击:

丁金昌

《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

 

中国高职教育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找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但高职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高职院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与提高质量应互为前提,目前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归根结底反映的是对教育培养质量与未来发展空间的综合认可度。“十二五”期间中国高职教育正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走内涵式、质量型发展道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

一、对高职教育人才质量观的认识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时间不长,目前,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质量观有两种模糊认识:其一是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由此导致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理论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就越高。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删减和压缩,人才培养基本沿用本科模式。在这种观念的审视下,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变成压缩性的本科生培养,以致社会至今仍把高职生看成是低水平的本科生,高职教育的质量显然不被社会所认可。其二是过分强调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在这种观念的审视下,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实训教学,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高职教育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人文修养严重缺失,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学生意志脆弱,心理素质差,这些将严重影响高职教育在国家各种教育中的竞争力。以上两种人才质量观的倾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如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上不如中职生。

二、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在高等教育中,类型是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层次是高等教育。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教育一是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和教育“立交桥”的建立打下基础,是培养而非培训;二是高职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类型, 具有教育的特殊属性,即职教性。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应该是类型教育中的层次教育。高职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之路,首先要从更新理念入手,理念是先导,有了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观,就可以探索相应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配置相应的师资和实训基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大众化进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高职教育既具有高教性,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够用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高职教育又具有职教性,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学生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应用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所以高职教育质量要考虑其二重性。

高职教育质量又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质量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应该树立以下四种人才质量观。

1.树立面向需求的质量观。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由于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独特性,高职院校为了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同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必须与区域的人才市场相对接,即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等必须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高职院校要主动行动,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使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同步,在变动中升级,培养区域支柱产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人才。如温州是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泵阀之乡、中国汽摩配、中国鞋都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相应的电机与电器、阀门设计与制造、汽摩零部件制造、鞋类设计与工艺等专业与之对接。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培养工程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不讲求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的传授要围绕培养学生能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能力展开,要形成与技术应用能力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即要树立面向需求的质量观。如果高职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就谈不上高职教育的真正质量。只有树立面向需求的质量观,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从现实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出发,打破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探索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多样化的质量观。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反映了学生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同需求,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就是要关注不同学习者对高质量多样性学习环境的需求。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及不同层次,功能有所不同,应当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不是降低质量,而是各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努力提高质量,达到各种不同的高质量。

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其智能、素质结构、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生源要求也不一样,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可以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专门人才;也可以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专门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技能型专门人才;还可以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技术型专门人才。

不同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存在着差异与分层,这要求我们以多元的观念审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多样性来自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化。高职教育质量必须满足学生兴趣、能力、需要的实际发展。高职教育生源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要求所有学生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成才是不切实际的,也没有必要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应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合格的基础上“量体裁衣”,根据个人实际和将来的就业取向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树立“人人有才、人人可成才”的教育质量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差异,根据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如每个专业可以分成若干个专业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3.突出“能力本位”的质量观。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学生“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最终质量就体现在毕业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现阶段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就是要把受教育者的能力作为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或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质量观的内涵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化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并同时将学生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融入到工作任务中,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也必须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而制订。突出“能力本位”的质量观,高职教育必须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到以培养能力为主,把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到能力培养的主要位置上,从过去按照学科—知识—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转到按照岗位—能力—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如:服装设计专业,根据服装设计岗位需要的时装设计表达能力、服装造型设计能力、市场分析与产品企划能力,开设相应的课程,即时装画技法课程、女装设计和男装设计课程以及成衣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4.注重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高职教育要摆脱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和短期行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技术与职业的综合能力,而且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高职教育首先要强调的就是高职毕业生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以及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所以高职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格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生之魂。我国香港地区职业教育推行“全人教育”计划,除了专业课程体系之外,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和励志教育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事业形象及职业道德、学习方法、沟通能力、自信心、团队精神等,值得我们借鉴。

高职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谋求幸福生活,求得更大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工具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基础知识及具有适应现有岗位任职要求的职业能力,还要具有适应日后劳动力结构重新调整而引发的岗位变更的迁移能力和职业岗位内涵升级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使他们既能谋职生存又能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以高职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个性。

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观是高职教育存在与发展过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时代性课题,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标准及评价问题,还有待于理论上、技术上和方法上进一步深究。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才能服务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