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加强区域教育合作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发布时间 : 2011-04-20 09:14:33      点击: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经济全球化对亚洲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高等学校呈现出多样化、分层化的金字塔式结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社会使命、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价值取向。亚洲高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立培养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文章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亚洲高校和相关机构的合作为例,提出了加强亚洲区域教育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设想。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员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学术知识传播越来越快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二战之后,亚洲经济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各国都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教育可以为他们的经济改革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正在改革现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并积极吸引国外优秀资源,以期用教育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经济体在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亚洲智囊的各国高校应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亚洲和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全球化”这个概念是莱维(T.Levitt)在1985年提出的,他用这个词来形容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影响与分布。尽管“全球化”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些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济与教育之间有着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和必然后,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比利时根特大学旺达姆(Dirk. Van. Damme)博士对此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认为,全球化对大学这一知识中心产生了新的需求和紧迫感,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显著增长;各国教育法规和政策已深受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影响:无边界、跨国界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出现是全球化明显的表现之一。从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
      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交流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此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步减弱或消除了地域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许多屏障,由此必然带动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密切,使各目的教育资源融入全球市场,并相互对外开放。
      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受到商业利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各国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竞争中,发达国家明显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向国外输出教育资源,既开发了国内剩余的智力资源,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了本土文化,又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文化收益和人才收益,每年仅留学生带来的经济收益就非常可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扩大国际化开放程度,在弥补智力资源不足、促进国际社会间的文化融合等的同时,也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本土文化的扭曲和丧失,或者不得不出让一部分教育市场来换取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部分等。
      3. 教育国际化促使高等学校革新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
      教育国际化要求将大学教学、学习、研究及管理等置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教育和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建设与管理。同时,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人才需求、人才标准的全球统一。这要求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赋予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国际化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及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要求教师教学要树立国际化意识,在教学上提供国际化语言、课程和知识体系;在学术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流;在管理上要为培养国际竞争性人才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等。
      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亚洲高校及机构的
      合作与交流概况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概况
      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语、国际经贸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65年,是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直属院校;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是原国家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直属院校。1995年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
      学校现有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设有55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13个语言专业。我校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一直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和目标。我校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大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通用型人才。我校的教育国际化的“四化”目标是实现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2009年10月至11月,广东省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和广东省国际战略研究院先后在我校挂牌,成为我校深度打造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品牌。目前,我校把努力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长期发展目标。
迄今为止,我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瑞士、波兰、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韩国、智利、埃及、古巴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160多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了教师交流、学生互换、合作办学、合作科研、管理培训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已正式开办了3所海外孔子学院: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
      2. 广外与亚洲高校及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围绕着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我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模式,促进与他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1)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积极开展教师交流与合作
      一是“请进来”。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有关亚洲语言、文化的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学术水平,促进教育的国际化,我校充分利用与亚洲各国的政府驻华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文化教育机构的友好关系,积极引进短期专家教师来校进行讲学,参与学校新教材的编写以及新学科的建设,同时还在教室开通东南亚语电视频道供学生观摩自学,有效解决了语言环境不足以及国内东南亚语种师资较少的问题。近年来,日本立命馆大学、泰国诗大、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等多次派教师和专家到我校开设讲座,并帮助我校编辑教材及对教材进行录音;1999年,马来西亚语文出版局协助我校建立马来西亚一印尼语专业教学体系,并推荐了一批马来西亚的著名学者来我校讲学,协助我校开设马来文化等课程。
      二是“走出去”。我校有计划地派遣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或攻读学位。2000年,在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资助和支持下,我校教师获泰国教育部颁发奖学金,赴泰进修学习;2002年和2003年,我校应印尼教育部的邀请,派出师资帮助当地学校培训汉语教师。2003年,我校派出2名年轻教师到印尼卡渣玛达大学攻读印尼语硕士学位。2009年8月,我校印尼语专业蔡金城教授访问了印尼卡渣玛达大学,并为该校中文系、哲学系等师生作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现代社会的讲座,使该校对中国感兴趣的师生对中国的印象大为改观。
      (2)探索有效合作模式,开展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项目
      我校学生到国(境)外学习研修的主要途径包括学生实习项目、交换生项目、国家奖学金项目及联合培养项目等。我校韩国语、泰语、越南语、印尼语、沙特阿拉伯语专业的所有学生以及一部分的日语专业学生都有机会赴国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学习。目前,我校已经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所高校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尼、香港、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25所高校。据统计,近5年来,我校共派出各类出国(境)项目学生843名,其中赴亚洲国家留学的有近500人。
      在学生交流方面,主要的合作模式为实习项目和短、长期交换项目。我校与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商定,诗大免除我校派出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派出学生除插入诗大本科班学习外,每周听取泰籍教师2~3门的专题讲座,此外又深入到泰国公司、工厂等地进行调查,撰写并提交泰语调查报告。此外,我校还与各国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学生到异国学习和体验生活,学习结束后获对方国颁发的学习证明。从几年来短、长期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开展亚洲高校学生交换项目,易于组织、时间灵活,办学投资成本适宜,那些在对象国接受过当地语言熏陶的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有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回国后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自主性更高。我校还与印尼梭罗三一一大学签署协议,每年派遣2名中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的志愿者到该校任教,支持他们的中文教学。梭罗三一一大学也派遣学生到我校深造汉语,为该校提升汉语教学层次储备师资。
      在学生联合培养方面,我校日语专业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和韩国东西大学开设了网络课程,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并与北陆大学、阪南大学等开展“2+2”或“3+1”本科双学位培养模式和“1+2”硕士双学位培养模式。为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我校拟在与国  (境)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合作院校,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力争开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专门学院。
      在留学生教育方面,我校自1987年正式招收首批来自法国和日本的21名留学生后,人数逐步增长。2009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保持增长达到830人。这些留学生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地区留学生有400多人。我校留学生培养层次逐步提高,培养方式日趋多样化。现已与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多所高校签署了“2+2”(经贸汉语方向)本科项目的合作。另外,自2009年起我校得到国家汉办的全额奖学金资助,已有54名外国留学生来我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其中亚洲国家学生为41名。
      (3)开展高层次合作,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我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科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在国际学术刊物中发表文章和进行国际项目研究已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我校也积极争取各类政府项目及民间项目的资助,与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同时,我校与国外高校或学术机构的合作研究机制也不断拓展和完善。例如,我校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亚洲词典学会议”、“中日企业家论坛”、“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及“三方论坛”等已连续举办多年,成为我校重要的学术合作品牌。我校与韩国朝鲜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论文的交流,相互在对方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加强学术信息沟通,扩大彼此的学术影响力。
      2006年11月,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与日本札幌大学合作建立了北海道第一所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开设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汉语课程、举办的各种文化、经贸讲座、夏令营和演出等活动受到了孔子学院的学员和当地居民的普遍欢迎。同时,凭借这个平台,我校与孔子学院日本院校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也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和广东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相继于2009年10月和11月在我校成立。两个研究院围绕广东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服务,成为广东谋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端“智库”。其中,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利用我校的外语优势,根据我校现有资源,整合力量形成了“外经贸研究”、“广东企业国际化研究”、“东盟、东北亚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法律环境研究”、“欧盟研究”及“国际文化环境研究”等六大研究板块,对广东省在战略发展中的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10年在我校刚刚举办的首届中国(广东)-东盟战略合作论坛,有力推动了广东与东盟的战略合作,广东战略研究院-东亚研究中心也随后成立,为广东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4)联合举办多样性活动,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
      为了促进我校学生对国外文化的深入了解,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我校与亚洲国家政府和高校合作,引进国外文化项目,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2008年,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资助我校近10万元,设立泰国语言文化实践室,展示泰国的民俗文化,教授泰国传统歌舞等。该项目的成功引进,将有力地促进我校的泰国语言文化的教学。2009年4月,我校在日本政府利民工程文化的无偿资助下,成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个日式茶道室。通过茶室,日语系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亲身体验到日本的茶道文化,从而促进中日友好交往。2010年,我校学生还参与了第29届中日学生会议、中泰建交35周年系列活动、中国(广东)-韩国发展经贸论坛、中日韩三国远程教育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学生能真切体会亚洲各国文化,为日后与各国的交流奠定基础。
      此外,我校利用多语种的优势,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校的翻译学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7月我校高级翻译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签署协议,合作举办高级翻译文凭班,招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到我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至今已为南洋理工大学培养了近50名高级翻译人才。2007年12月,我校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署合作协议,并就中国-东盟博览会语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问题达成合作备忘录。
      3. 亚洲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设想
      相对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间有着地缘优势。各国间的文化习俗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为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亚洲高校间应根据自身特点,推动校际高层互访,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享有效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1)推动校际高层互访,促进合作有序进行
      高校的高层一般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学术资源和行政资源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政策的把握程度上较有经验,并且对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有着更权威的判断。因此,高层之间的互访,能更有效地分享政策、资源与信息,更快速地促进合作。在各国高校间的合作中,资源的整合能提升合作的层次,拓宽合作的领域,而这些需要具有决策权的高层给予支持与协调。这样,高层次的合作才能得以更加有理有序地进行。
      (2)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创建长效合作机制
      科学无国界,学术研究归根到底是人类共同的工作。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的能力在广泛的科技领域中掌握各方面的先进科技知识,只有通过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对高校来说,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学校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措施。现有的中国(广东)-东盟战略合作论坛、中日企业家论坛、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经贸论坛等为广东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建立长效稳定的交流机制,有利于各国间分享资源,促进共同繁荣。
      (3)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整合国际教育资源的一个最为方便和有效的途径,不同国家分别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教育资金、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实现在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相互引进各自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亚洲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国际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扩大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规模,吸引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亚洲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
      (4)推动学历互认工作,促进师生国际交流
      对境外学分确认是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因各国的教育机构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评估手段和过程各不相同,加上各国学制、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位、证书、学分等的对等互认的情况不多,这极大影响了学位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在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学历互认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这将阻碍国际教育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亚洲高校应扩大政府间的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教师与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质上包含了教育市场的全面开放,也包含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互动、资源共享以及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的创新等。近年来,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亚洲高校之间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区域优势。
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学校自身特点为基点的国际化。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亚洲各高校应向高等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必须认清历史使命,坚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立足特色,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原文载于《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3期)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