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民办学校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 : 2010-11-10 13:14:34      点击:
    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管理模式、教师特点,决定了教师团队建设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也提供了可行性。那么,民办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团队精神,如何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呢?

    一、民办学校需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团队精神

    1.尊重个性——夯实教师团队精神的基础   

    表面上看张扬个性与团队建设矛盾,实则不然。因为教育教学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照搬照套的模式,它有更多的生成性与创造性。可以这么说,教育教学是充满个性化的工作。所以,张扬个性,培养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团队建设的基础。

    成功的民办学校都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可是如果我们深究,为什么他们的教师团队能够工作出色?为什么他们的教师管理能够提高团队的效率?就很容易回答了。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在其自传中归纳的四个字——“区别对待”,给我们不少启发。他说:“成功的团队来自于区别对待,即保留最好的,剔除最弱的,而且总是力争提高标准。”可以这么说,“区别对待”是成功团队的关键要素,也正是民办学校教师团队建设成功的最主要经验,具体操作的方法策略可能因校而异,但是“区别对待”的精华必定融入其中。再进一步分析,“区别对待”的基础是团队成员的个性化。

    长期以来,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注重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样的价值取向发展到极点,集体主义的独特表象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它的趋同,而埋没了人最本质的东西——个性与特长。集体主义有不少精髓,但是趋同的最终结果是人的个性发挥与个性创造的扭曲和抹杀。从根本上说,团队精神不等于集体主义。   

    一个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业绩源自何处?从根本上说,首先来自于团队成员个人的成果,其次来自于集体成果。一句话,教师团队所依赖的是教师个体成员的共同贡献而得到的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里恰恰不要求教师牺牲自我去完成同一件工作,而要求教师都发挥自我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所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我们最不可忽视的是教师团队高效率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重要举措是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优秀的人才,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努力让每一个教师拥有特长,发挥特长,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

    2.倡导合作——形成教师团队精神的核心   

    “成功靠自己,完美靠合作”,教师的协同合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民办学校的教师一般都经过层层筛选录用,大部分教师都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特长,因为这是敢于跨出公办学校大门选择民办学校的资本。但是安全感的相对缺乏,竞争压力的相对增大,民办学校教师的协同合作相对较难落实。一所学校的成功是全面的成功,单凭某个老师、某个学科、某个方面的成功,不足以支撑起一所学校的成功。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靠一支结构合理并能协同合作的教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年级组,一个教研组,甚至一个备课组,这一个个小团队的合作程度、协同工作水平,往往就决定了整所学校的工作绩效。   

    我们明白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让教师发挥特长、张扬个性,但是我们更不能忘记教师团队的根本功能和作用,那就在于提高学校组织整体的教育教学绩效。强化教师个人的工作标准也好,帮助每一个教师更好地实现成功也罢,目的都是为了使教师团队的工作绩效超过教师个人的绩效,通俗地讲就是“1+1>2”,即团队绩效由各个体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   

    学校工作的特点,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团队的所有工作绩效最终会在一个点上得到检验,这就是协作精神。办学成效显著的学校不一定就是每一个教师都是名师的学校,这从教育的发展来看是一种不均衡状态,从办学的效益来看是一种高成本付出。我认为办学成效显著的学校应该是教师团队建设成功的学校,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特长,挖掘其潜能,激发其内驱力,并能合理科学组合,产生协作高效的合力。这对民办学校尤其重要,既能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又能留住人,培养人,发展人。

    3.增强凝聚力——提高教师团队精神的境界

    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这是从松散的个体集合走向团队协作最重要的标志。   

    一所民办学校,不管你有多么完善的硬件设施,不管你有多么完备的管理制度,也不管你花了多么大的代价招聘到优秀教师,最后决定命运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有效组合、特长的发挥和内驱力的激发。民办学校教师人事约束力的欠缺,安全感的相对薄弱,部分教师短期行为的存在,决定了民办学校增强凝聚力,提高教师团队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在民办学校,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奋斗固然重要,但是,向心力、凝聚力一定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我们很难想像,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不能逐步实现成就感的学校里能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在没有明朗的协作意愿和科学的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因此,在一所民办学校里,确保教师没有信任危机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对教师团队建设损害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对学校组织信任的丧失。   

    民办学校要培养教师团队精神,就必须努力在学校里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能够不断地释放和展示教师潜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够让教师深感被尊重和被重视;鼓励坦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用科学的岗位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大家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共同奉献。

    二、民办学校如何培养教师团队精神   

    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独创的“和合”哲学里汲取有益的养分。讲究平衡和谐的“和合”哲学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中,儒家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讲究自然关系的和谐。其中不少精华可以为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加强教师团队精神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1.道之以德——以道德培育精神

    要达到“和合”的境界,实现“和合”精神在教师团队建设中的价值,首先要使教师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奉行一致的价值取向。这在民办学校中尤为重要,但又往往会被学校管理者忽视。因为民办学校的性质决定了相当大部分教师的打工心态,而伴随这种心态必然产生安全感、归属感的相对缺乏,工作内驱力激发的困难。这就更加要求学校管理者要重视采取教育、启发、诱导、吸引、熏陶和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教师的命运共同感、工作责任感、事业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培育主人翁、公正、责任三种精神。这就是孔子所谓的“道之以德”,即用道德来教化人们,使人们知道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高尚行为,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的卑劣行为,使人们对社会现象有是非判断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通过引导和教育,使教师普遍认识到主人翁的态度、公正的精神和责任意识是他们共同的道德,并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民办学校教师的归属感相对欠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有让教师充分认识学校利益与自我利益的一致性,完全觉悟到自己的劳动权利和主人翁地位,教师才可以摆脱包括雇佣关系在内的一切关系的束缚,获得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解放,从而激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只有让公正精神深入人心,教师才能有真正的参与意识,学校才能有真正的民主管理,教师的创造力和学校的活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而每一个教师责任意识的增强与提高更是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齐之以礼——以礼仪规范行为   

    德是培育人的内在精神的,要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则需要礼的力量。人各有不同的想法,也有不同的情感。人如果随意行动,那就无法树立风尚。于是,必须“齐之以礼”,即用礼仪来统一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使人的行为规范化。学校是文明规范的培养地,教师是文明规范的示范者,礼仪、礼节在学校教师管理活动中有维护管理秩序的作用。就教师管理而言,提倡赋予现代意义的礼仪观、礼治观,校长尊重教师、教师敬重校长,教师与教师之间亲和致礼,这对培养和谐温馨的校园人际氛围,促进学校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另外,“齐之以礼”还包括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措施来督导教师的言行。一所学校制订规章制度的完善公开,执行规章制度的公平公正,这是学校有序高效运转的保证,也是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基础。

    只有充分发挥“礼”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才能协调学校的上下关系内外关系,推动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保证学校运转的正常化高效化。

    3.和之以乐——用活动调谐心理   

    “和之以乐”,就是指用音乐来调节情绪协调情感。这里,我想把“乐”的范围推而广之,泛指所有的文体活动。“和之以乐”就是指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调谐教师的心理。   

    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弛有度方为上。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精心设计教师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情绪宣泄心理调谐创造条件。教师俱乐部的周末活动,健身房的定时开放,教师合唱团的排练演出,球类比赛的定期举行,师生的同台演出等等,都是很好的载体与平台,并且也不难组织,经费投入也不多。但是,其作用却是不可小视,不仅能使广大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迅速恢复体力、脑力,而且能使他们在有益的文体活动中获得精神享受、身心愉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经常保持一种平和的情绪、乐观的心态、稳定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况和面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另外,通过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能让教师扩大交际面,优化学校内部的人际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感情上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使他们相互吸引,最终使学校的凝聚力更强,教师的归属感更高。

    4.动之以情——用真情唤起共鸣   

    培养教师团队精神,必须用真情唤起共鸣——动之以情。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重人间真情,西方人则重“理”,管理者努力寻找“公理”对人的统治,力图通过合理的体制实现对人的控制。中国人并不排斥“理”,但同时也注重“情”。管理者对自己的管理对象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晓之以理”还不是管理的纵深层次,只有化理入情,真正动之以情,使人心悦诚服,才是管理的高境界。

    民办学校里有不少只身或举家在外打拼的教师,有不少个性突出但也更重情谊的教师,只要学校管理者善于突出学校的优势,明确共同的愿景,加强情感的沟通,关注管理的细节,以真情的付出来换取教师的真情回馈,就完全可以让学校管理事半功倍。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