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关于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考

 发布时间 : 2010-10-11 13:30:41      点击:

摘要: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简称IR)起源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一种卓有成效的研究范式。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可以从成立机构、培养队伍、建立院校信息数据库、创设环境、学习创新等五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民办高校 院校研究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04-0020-03
  
  自1978年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水平也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据教育部《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统计:2006年,全国有民办高校278所,比2005年增加26所;招收本科生51.5万人,比上年增长23.5%;招收专科生52.8万人,比2005年增长14.2%;在校生总数已达133.8万人。这表明,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承认,生源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这些伴随着民办院校发展过程的老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民办院校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开展“院校研究”、坚持科学发展,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先进的发展理念,又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策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保证一切事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关键。民办高校的发展也是一样。民办高校要想摆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前提条件。所谓院校研究就是把高等教育研究和现代管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高等学校管理,通过提高和改进高等学校管理,以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最早起源于欧美,20世纪90年代被引介到我国,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一种卓有成效的研究范式。由于我国民办高校是在独特的国情和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发展历史较短,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所以,开展院校研究,坚持科学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个性化定位的基础
  个性化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找准学校发展的切入点,确定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独特的位置和发展目标。个性化定位具体包括确定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和发展特色等。
  个性化定位是民办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经近30年的发展,但总体来说,仍处在盲目模仿公办高校的发展阶段。不论是校园建设、专业设置,还是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公办高校的“翻版”。甚至可以说,在我国众多民办高校中,几乎没有一所办学理念明晰、办学层次明确、发展特色鲜明的院校。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没有认真开展院校研究,缺乏对自身情况的科学分析,没能形成正确的个性化定位。因此,民办高校要想走出公办高校的阴影,摆脱趋同化发展的危机和“千校一面”的现状,就必须开展院校研究。通过院校研究,不但可以帮助办学者客观分析自身现状,找准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而且可以帮助办学者重新界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和发展特色等,从而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保障
  管理科学化即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活动,通过对现有资源的理性配置、组织和使用并使之产生最佳效果的一种实践活动。
  管理科学化是我国民办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早在2002年,就出现了不少占地上千亩,在校生上万人的民办高校(如“中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规模的急剧膨胀,不仅改变了民办高校原有的组织结构(近年来,不少民办高校成立了二级学院,管理体系由以前的学院、系部二级管理转变为学院、二级学院、系部三级管理),而且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民办高校日益发展的要求。加之我国民办高校先天具有区域性和非公立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管理既不能照搬其它民办高校的管理经验,也不能简单套用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如何实现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就成了一个事关民办高校兴衰存亡的“瓶颈”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开展院校研究。因为院校研究就是以“研究本校”为己任,通过对办学环境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分析,提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思路和管理对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研究范式。通过院校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分析、研究本校的基础上为民办高校“量身定做”科学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还可以指导民办高校科学化管理的实践。
  3.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学校现有的资源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并以此来推动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通过学生规模的增长,依靠学生的学费“以学养学”,“滚动式”发展起来的,实行的是一种规模效益型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与国内公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竞争的双重压力,向规模要效益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竞争的需要,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实现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只有通过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也才能真正实现“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的办学目标,从而使民办高校更好地应对竞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办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开展院校研究。因为开展院校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民办高校决策者明确教育的真正内涵和学校的本真使命,确立以质量立校,靠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拉动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民办高校的管理者通过对校内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推动民办高校的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二、民办高校具有开展院校研究的有利条件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高等教育中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因此,民办高校不仅对院校研究有更强烈的需求,而且也具有比公办高校更为有利的开展院校研究的条件。
  1.民办高校具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办学自主权是指高等学校依法自行决定办学的事务而不受任何单位、个人非法干预的权利。中国院校研究会理事长刘献君教授等认为:院校研究的发展程度以高校所获办学自主权的大小为前提,办学自主权越大,对院校研究的需求就可能越大,院校研究可能发展越快。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具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这是因为受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习惯于对教育实行“大包大揽”式的管理。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上也是如此。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高校制定管理条例和管理计划,所有学校按统一模式办学,基本上不存在学校需要独立地思考学校应该如何办的问题。公办高校成为政府教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基本上没有多少办学自主权。相对而言,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就管得较少,立法和制度建设也较为滞后,更没有为民办高校制定一个统一的办学模式,所以,民办高校受政府制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也比较少,他们可以立足校情、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相对独立地自主办学。
  同时,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还具有较大的自主管理学校权。西方国家教育界流行的一句名言是:“谁付费,谁点唱”。用在高等教育领域里,是指学校接受政府的财政资助是以学校受政府控制为代价的。”-长期以来,我国公办高校主要依赖于政府分配的经费办学,而政府作为学校最大的“出资人”,他们理所当然地要通过制定高校管理条例与委派学校主要领导对学校进行监控。在这种情况下,公办高校的管理权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政府。有一位公办大学的校长曾经以“吃不饱,饿不死,长不大”来描述学校的“生存状况”。而我国的民办高校,经费完全独立、自负盈亏,不拿国家一分钱,相应地,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干预和管理也比较少,民办高校也因此获得了比公办高校更为充分的自主管理学校的权利。办学自主权和自主管理权是高等学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没有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和自主管理学校权,就没有对院校研究的需求;另一方面,没有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和自主管理学校权,也就不能为开展院校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2.民办高校具有更为灵活的市场化办学机制
  市场化办学是指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来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的办学策略。
  “以市场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既是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现实,也是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优势,同时,还是我国民办高校应对公办高校压力和在竞争中立足的必然选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一开始就与社会和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有更为灵活的市场化办学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专业设置上面向市场。在民办高等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跟着市场走,什么都会有”。很多民办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都特别注意分析市场需求和专业走势,因此,设置的专业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更新也较快。这既有利于吸引更多、更优的生源,又有利于学生日后就业。第二是人才培养上紧扣市场。民办高校不仅注重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更注重按市场需求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如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创造性地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市场的“供需对接”,这是一般公办高校做不到的。
  民办高校的这种更为灵活的市场化办学机制,决定了他们对院校研究的需求更为迫切。因为设置的专业和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取决于院校研究的支持和指导。没有院校研究作为决策的科学基础,仅凭经验或盲目办学,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3.民办高校管理者具有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本意是指对灾难的担忧;引申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预测和认识行为,是对事物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和牵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生源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已成为民办高校无法回避的难题,严重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样的生存现状,民办高校管理者普遍具有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主要包括:一是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公办高校不同,我国民办高校不能“等、靠、要”,将政府作为坚强的依靠后盾;而是恰恰相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民办高校都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才能赢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如果缺少这种生存意识,稍有懈怠,轻则在竞争中失利,重则被淘汰出局。二是敏锐的危机意识。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民办高校提供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时刻威胁着民办高校的存亡。面对常变常新的市场,民办高校管理者必须保有敏锐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警惕性,并在必要时做出及时、正确的应变。惟有如此,民办高校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三是积极的竞争意识。对民办高校来说,竞争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为了生存和发展,不管愿不愿意,民办高校都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竞争:先是生源竞争,再是质量竞争,最后是毕业生就业竞争。总之,积极的竞争意识是民办高校管理者的必备素质。
  民办高校管理者的这种忧患意识,一方面,使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对院校研究更为重视;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更愿意对院校研究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从而使院校研究在民办高校的开展更有保证。

三、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对策选择
  
  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和公办高校一样,既需要从成立机构、培养队伍着手,也需要通过健全制度、营造环境作为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善于学习、创新。
  1.成立机构,合理定位
  成立机构,合理定位是开展院校研究的先决条件。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要开展院校研究,提高院校研究水平是不现实的。美国现有3000多所高等学校,其中有1500所多院校设立了专门的院校研究机构。在我国,当前只有很少高校成立了院校研究机构,民办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更少。因此,我国民办高校要开展院校研究,首先就要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其次,要对院校研究机构进行合理定位。院校研究机构在学校行政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仅直接影响着院校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还影响着院校研究成果与学校实践结合的程度。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我们认为,院校研究机构应该隶属于校董会,直接对董事长(或者校长)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使院校研究更好地发挥咨询服务和决策智囊的作用。
  2.培养队伍,突出专业
  培养队伍是开展院校研究的人力保障。要开展院校研究,就要有专业化的研究队伍。据1998年(美国)对院校研究协会会员的调查,50%的院校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40%的院校研究人员拥有硕士学位。目前美国高校在招聘院校研究人员时,已把博士学位作为基本要求,硕士学位拥有者一般只能做研究辅助人员。
  在我国,由于院校研究起步较晚,院校研究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民办高校来说,开展院校研究,要特别注重专业化的研究队伍的培养。培养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来实现,即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良好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使其在资深院校研究人员的“帮、带”下,通过在职学习,进而成长为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才。唯有如此,民办高校才能比较迅速地培养起自己的研究队伍。
  3.建立院校信息数据库,为院校研究奠定信息基础
  院校研究工作是建立在大量信息资料基础之上的。目前,由于国内高校的各类信息资料比较零散、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根本无法保证院校研究的科学性。所以,民办高校要开展院校研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的有关本校各方面信息的数据库,要将数据收集作为一项常规的、系统性的工作来抓,要注意及时更新各类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完整和系统,这是开展院校研究的基础。
  4.创设环境,服务研究
  院校研究以“研究本校”为本职、以服务于本校管理与决策为己任。可以说,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院校研究的对象,院校研究人员的工作也需要得到方方面面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在和谐、便利的研究环境中,院校研究人员才能专心地从事研究工作,并及时、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的工作和实践。所以,民办高校要开展院校研究,就必须为院校研究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硬件环境”,即现代、高效的办公设备和良好的办公环境;二是“软件环境”,即宽松、和谐、协作的人文环境。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
  5.学习研究,借鉴创新
  院校研究虽属“美国制造”,但却有“超越国界”的普遍价值。所以,对于美国的院校研究,我们不能进行简单的移植,照搬套用,而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院校研究这个“舶来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实践。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