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以专业(群)为单元 探索建立开放合作育人平台

 发布时间 : 2010-09-16 17:15:40      点击:
 

以专业(群)为单元  探索建立开放合作育人平台

周建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规模占据半壁江山,而且其类型特色初步彰显,尤其是经过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带动,教高[2006]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的贯彻,开放合作办学和合作育人已成为共识,并逐步进入文化层面。本人的观点是:开放合作育人不仅要体现在学校层面,更要体现在专业(群)层面;不仅要成为舆论共识,更要成为文化自觉;不仅要成为行政主导,更要建立长效机制。

一、开放合作办学必须建在专业(群)层面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仍滞留在专科层次,从其起步创办时的三改一补,到高职高专并轨运作,总体是以“本科压缩饼干”形式运作起来的,这在当时情况下,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就读高等教育的愿望,对于满足当时条件下城镇集体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技能、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没有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而且仿照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因此,理论脱离实际,学难以致用的情况也同时存在。为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高职院校不懈的探索努力下,逐步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的高职发展道路,明确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定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开放办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才逐渐形成共识,请进来、走出去才成为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也成为建设的重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同时也摆上了重要日程,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已被作为重要教学环节加予以科学安排。关于这一点,从学校层面看,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国家和省级示范院校,都已经成为共识,并正在积极实践和推进。

然而,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尤其是开放合作育人的机制建设,总体上仍滞留在学校层面。这种停留在学校层面的育人平台对于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积极和有效的推动作用,但仍然远远不够——这是因为:第一,不把开放合作育人平台构建在专业(群)上,就难以真正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甚至只能是改革过程中的若干空洞口号,难以真正有效调动广大教师和企业单位的积极性;第二,不把开放合作育人平台建立在专业(群)上,就难以根据专业(群)的特点来吸引对口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管理,难以吸引真正的一线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难以建立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也难以有效开展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从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属综合性院校,即使是行业特点比较鲜明的学校,这几年也在朝多专业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差异很大,面向的岗位和职业完全不同,不可能用同一种文化和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也难以在同一层面,用同一尺度来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而必须也应该把工作落实在专业(群)层面,以专业(群)为单元来搭建平台,建立组织,构建机制。

二、因何难以在专业(群)层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对于高职教育开放合作办学的重要性,不仅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表述得十分清楚,而且在实践中也已形成广泛共识。一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探索形成了共同经验,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性认识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在专业(群)层面的客观困难,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破解。

一是认识缺位。人们都赞同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但不同主体、不同层面也有不同理解。院领导和职能处室的同志认为,推进开放办学,基层是关键。必须把教师推向市场,让教师成为主体,让教研室和系部成为基点,建立长效机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有自身传统的运行体系,院系两级管理是惯例,职能处室还比较庞大,引企入教,应该是职能部门和领导的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上好课。由于两个层次在认识上的不一致,处在大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又往往千头万绪、人手紧张,新手占比较高,因此,其结果是校企合作在专业(群)层面上不够深入。

二是资源约束。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开放合作育人平台,既需要人才,也需要物力和财力,更需要人的能力。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刚从中专升格而来,或者由民办新建,因此,其优质人力资源往往还比较缺乏,且比较多的配置在校内相关管理部门。作为系部,即使是有些学校成立了所谓两级学院,其管理力量仍比较薄弱,有些学校甚至只有1-2个中层,1-2个工作人员,其在财务资源配比、物质资源安排上也没有保证系数。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地处郊外,联系校企合作也存在交通瓶颈和障碍,加上人财物的综合资源约束,在专业(群)层面不仅走出去存在困难,请进来也不很容易。

三是地位影响。在我国,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受各种社会习惯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以升格前的中专学校作为品牌基础进行对外运作,而中专学校的特点是校级层面一级对外运作,而且在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看来,它只相当于一个中层单位;升格为高职院校后,这种等级观念的转变尚未到位,使得专业主任、系主任难以有效地与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高层平等地开展业务交流和合作,并真正构建起走得出去、请得进来的机制。至于从无到有的民办高职院校也许更加缺乏保证和条件。

从上述角度看,要把开放合作育人平台和机制真正建立好,必须进行综合性立体化改革,才能赢得各方支持,真正把开放合作办学和合作育人落到实处。

三、怎样才能把开放合作育人机制落实到专业(群)上

普通学科(知识)型的高等教育和面向岗位(职业)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当然都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运作机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作为高等学校共同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其立足点和重心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必须在开放环境下实施面向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如果说在建校初期,仿效普通高等学校运作机构和模式尚且情有可原,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办出特色、提升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则必须进行立体化、革命性变革,作者的思考是:

1、体制再造,构建以专业(群)为基础单元、以学校为运行框架的集团化组织体系。我们认为,这是高职教育必须进行的改革,也是高职教育营造可持续发展“生态”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微观运行单位应该是专业或专业群,必须赋予专业(群)准法人地位,鼓励其相对独立的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和行业,面向企业和职业,面向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面向产业集群,而学校作为一个准集团式的管理机构,主要是提供服务,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需要强化二级管理,而基点要放在专业和专业群上。

2、重心确立,建立以专业(群)为基础单元的人财物资源配置体系。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作为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要落实到专业和专业群上,必须有人财物的条件保证,这些条件应该是:第一,将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选派到专业和专业群岗位上,并充实配置一定专门人员和机构,夯实二级基础;第二,赋予专业和专业群相对比较充裕的财政实力,尤其是对于建设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等经费应予以充分保证;第三,为专业和专业群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创造各种便利,包括通讯、交通、办公、网络等,必要时,要以专业(群)为单元建立专门的教学和办公用房,体现专业(群)的社会地位。

3、机制紧跟,建立以专业(群)合作育人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改革传统的发表多少论文,承担多少课题,讲授多少节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和系部考核办法,而要把重心放在校企合作的种种成果和成效上,如有效结对了多少企业、联络聘请了多少合格兼职教师,为行业企业开展了多少社会服务,毕业生适应行业企业情况等实实在在的指标,并作为考核教师和专业群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就像是一个营销员和一个组织员(或导演),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起班子、优化团队、引入资源、整合资源,为建立开放办学机制、合作育人机制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高职院校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共生态办学模式下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国家第一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和育人路子,弘扬开放合作、崇德尚能的高职文化,在构建开放合作育人机制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推动了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目标的实现,主要做法是:

总体有框架。学院针对目前的条件和高职特点积极构建“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合作办学体制,在此基础上建立浙江金融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产学合作委员会和发展咨询委员会、依托行业和校友、集团成员力量形成合作育人的总体框架。

落实有抓手。学院明确以专业(群)为基点建立二级管理体制,形成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之路,鼓励在专业(群)层面上配强管理干部,配置管理人员,设立专门的产学合作、校友联络、社会培训(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开放合作育人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路子创新,并围绕学生优质就业和有效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真正做到学校围绕专业转,专业围绕学生转,学生朝着成才转。

实施有载体。学院以专业(群)为单元,动员行业、企业和校友力量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一个组织五个一批功能”,即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一批行业兼职教师,一批实习就业通道,一批社会服务平台,一批咨询专家的要求,为开放育人创造条件。同时,在广大校友中围绕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广泛开展2300开放育人活动,即千名校友回课堂,千名学生访校友,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校友话人生,百名教师进企业,并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四个深化(品德优化、专业深化、能力强化、形象美化)、六业融通(学业、专业、就业、创业、职业、事业)、千日成长(三年学制全程大约1000天)等指导工作。同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每年约占毕业生总数50%以上,真正把开放育人落到了实处,形成了学院的毕业生初岗有冲击力,转岗有竞争力,发展有持续力的良好就业局面。

 

参考文献:

①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②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作者周建松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