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打造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 : 2010-09-16 17:13:23      点击: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单强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审议并批转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
  近年来,随着政府一系列鼓励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出台,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7年5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接近1200所,占普通高校的60%,700多种专业,800万在校生,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步转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正在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去年,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启动后,高职总体特征呈现出两大明显转变,从量态扩张转向质态提升,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建设。
  但是,从“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等方面来看,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目前,高职院校还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办学观念陈旧,体制机制僵化。一些学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又不了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缺乏服务意识,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忽视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动关系。
  二是管理粗放不讲绩效,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少学校占地很大,没有房子;房子很多,没有设备;设备很多,很少使用。对办学绩效的监控和考评缺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无法持续发展。
  三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高职的使命是为中国现代化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职业岗位上称为“灰领”或“银领”,在生产线上有独特的岗位,既不同于工程师,也不同于操作工,往往担任班组长、生产线长、领班、技术员,既会熟练操作,又要有一定的沟通、协调和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
  现在有些高职教育高不成低不就,要么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要么成为中职的发面馒头。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在1998年曾提出了新大学的概念---创业型大学,结合《纲要》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我认为新型高职院校应导入企业家精神,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走紧密校企合作之路,追求办学绩效,持续不断地满足客户需求。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中国高职院校应该走上“四化”道路:
  第一,高职院校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强化主体意识,走市场化办学之路。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独立办学,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打破学校封闭办学的狭隘思想,实现大开放、大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服务好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第二,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强化应变能力,走柔性化办学之路。针对企业用工淡旺季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在教学规模、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坚持和完善小班教学、定向培养、弹性学制、工学交替等,使教学管理更符合学生和企业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做到刚性规范,柔性实现,形成一套新型教学柔性管理机制。
  第三,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办学模式,强化经营意识,走集约化办学之路。办职业教育要有企业家精神,要有投入产出观念,要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以求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课程资源方面有效整合,获得“最大回报”。条件成熟时进行品牌输出、连锁经营。
  第四,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强化国际意识,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众所周知,根据WTO的服务贸易条款,高等教育也将向国际市场开放,而最先开放的就有可能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因此,高职院校将面临来自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的激烈竞争。中国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出击,尽快学习其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使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尽快本土化,把学校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高职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5日第1版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