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高职毕业生职(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发展创新

 发布时间 : 2010-09-16 17:08:29      点击:
      由于职(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高职院校的职(就)业指导工作目前还比较薄弱,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误区,这将严重影响他们及时、充分地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就业质量下降。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加强高职毕业生的职(就)业指导工作,更新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老方法,建立全新的以“四变一提倡”为主要内容的全程性、分阶段职(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度科研课题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目前高职教育已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各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今天,尽管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职(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日益重视,然而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职(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职(就)业指导工作还是比较薄弱,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由此导致职业定位模糊、心理准备不足、职业素养较差、现实和期望值差距较大、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就业观念滞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及时、充分地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就业质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
    (一)进行就业指导的时间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职(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毕业前夕的“临急抱佛脚”状态。往往在  最后一个学期,才匆忙地在课堂上对毕业生进行指导。这种指导,在提高毕业生面试技巧、让学生了解择业、签约过程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对提高毕业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及进行创业教育等重要方面,几乎没有帮助,且与国家要求的全程化职(就)业指导思路相背离。许多高职院校的职(就)业指导,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没有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为着眼点,“授之以渔”。相应地,反映出缺乏现代社会的服务意识,缺乏紧扣经济发展的市场意识,缺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培养高职毕业生的现代职教理念。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追风极力扩招,而未认真考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这种把高职毕业生职(就)业指导简单化的做法,不利于解决部分高职教育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难以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二)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职(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即使有教材,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这种做法已很难适应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各种需要。作为全方位的高职毕业生职(就)业指导,应当是全员化、全程化、阶段式进行的,既应有心理学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又要有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实践活动的各种指导。真正有用的职(就)业指导,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内。据了解,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带有一定的共性,也是高职院校在毕业生职(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瓶颈” 问题。
    (三)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常听到一些高职毕业生反映:“上不上就业指导课没啥两样”;“就业指导课没意思”;“那些东西网上和报纸都有,自己看就可以了”。
从整体分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职(就)业指导时实行混合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职(就)业指导通常由就业工作部门来实施,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则是由各相关专业负责人协调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因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故在方案中无法反映社会需求信息,更无从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和需求的脱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部门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也未能深入研究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培养目标指向过于单一。加上职(就)业指导课进行时间的不合理,形式与内容的过于单调,导致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不能给高职毕业生以应有的助力,难怪他们对此不太感兴趣。
    二、对高职毕业生职(就)业指导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应采取切实的职(就)业指导措施,明确职(就)业指导目的,创新就业工作方法,使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调整,更加贴近市场,办出特色,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更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将职(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应该与时俱进,探讨一些全新的发展方法,用以指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四变一提倡”。 试述如下:
    (一)变“就业指导”为“职(就)业指导”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职(就)业指导应该“前移”,从大一就开始,贯穿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高职院校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及各种技能的实习、实训,再辅之以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准确职业定位,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知识和能力横向拓宽、专业能力纵向深化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临毕业再指导”的老办法,再继续下去将要误人子弟。
    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引进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的职(就)业指导课程,已开设的高职学生职  (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形成一定的全程性、分阶段进行的合理体系。集中安排在大三年级段的就业指导课早就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职(就)业指导。这种职(就)业指导,应该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及相关阶段性的指导。对高职学生个人来说,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对高职院校来说,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形式,将会使高职学生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不仅保证了“订单”的质量,而且会促进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变群体性指导为个性化指导
    高职院校中现在使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所以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指导过了,也就忘了”。而个性化指导则是为高职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个人职业规划,可以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个性化指导也可以从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类型特征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目前工科类毕业生普遍抢手而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群体性涵盖式就业指导已不宜多用,而个性化指导必将大受高职学生欢迎。
在进行个性化指导时,可针对学生试行个人职业规划,实现一对一互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特点,为每个高职学生建立一套独特的职业规划方案。指导过程中的互动,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面引导,让高职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以寻求个人核心价值,详细分析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职(就)业指导,可帮助高职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变授课形式指导为“实践加理论”形式的指导
    实践证明,仅仅在课堂上以授课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远远不够的。空洞的理论总是不受欢迎。应该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职(就)业指导,这是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得以朝纵向深化的基础。如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形式,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举行模拟招聘会的形式,企业老总(校友)现场报告会的形式,等等。
职(就业)业指导课程如果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纯授课阶段,将无法满足当今高职学生的需要。在充分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切实关注个人职业生涯的目标,培养自主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邀请成功人士尤其是校友举办讲座等形式的交流,能激发学生自我感受和感悟的能力,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校内创业、职业训练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以实践形式的指导结合纯理论的授课指导,必将受到学生的喜爱,并有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有助于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力。
    (四)变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为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
    单纯从技巧方面对高职毕业生进行职(就)业指导,已不能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充分认识与分析自己,了解社会需求,培养良好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在竞争中理性面对就业市场和竞争对手,适时调整就业目标,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在目前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许多高职学生对职业期望过高,在择业过程中过分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在待遇方面要求高薪酬、高职位等。一旦求职失败,就会显得非常沮丧,消沉。因此,应加强职(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综合能力,让学生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个人未来发展的关系,及时调整好心态。其次,在择业过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主观意识淡薄,对学校、家长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问题。而加强职(就)业心理指导,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自主就业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五)提倡转变观念的重要性
    提倡“把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当做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的新观念。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及职(就)业指导工作,一直被视为是思政工作的一部分,很少有人把此类工作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来看待。但是在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它确实是学生思政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的确是一项教学活动。应该将职(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排入教学计划并纳入日常教学工作,这是笔者的一贯主张。在高职院校的职(就)业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应该由学院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系(院)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联合组成,各类职(就)业指导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以保证职(就)业指导工作自始至终既有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又有职能部门和各系(院)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要争取从高职学生入学之初开始,就把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职(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
    高职毕业生就业及职(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职能部门的事,也是全体教职工的事,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毕业生就业工作没做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就不算完成;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空话。高职院校办学的成功与否,社会与企业是最好的检验平台。市场需求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教学、课改的风向标。
    笔者认为,应根据当前高职院校职(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分析造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要从探讨转变高职学生的观念、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观念和高职教师的观念入手,研究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应从职(就)业指导观念的创新发展和工作机制的转变出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讨,努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实践途径。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