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心理卫生

当前位置 :  学工在线 > 心理卫生 >

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治

 发布时间 : 2010-12-26 13:05:35      点击:
 

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治

一、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化学窒息性气体。 凡含炭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家庭或生产场所等环境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液化气管道漏气、工业生产煤气或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都可导致中毒。

二、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当人吸入的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可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引起动脉血中的氧含量降低,导致对缺氧最敏感的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供应障碍,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表现,并可伴有不同的并发症。

  1. 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可很快消失。

2. 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及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合并症和后遗症。

3. 重度中毒: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常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如呼吸中枢麻痹,可在短时间内死亡。经抢救存活者可有后遗症。中、重度中毒病人可有神经衰弱、震颤麻痹、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病或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脑病。

 三、常见的煤气中毒原因

1、生活用煤不装烟筒,或是装了烟筒但却堵塞、漏气,会使室内一氧化碳浓度增高。

2、室内用炭火锅涮肉、烧烤用餐,而门窗紧闭通风不良,容易造成一氧化碳停留时间过长。

3、火灾现场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4、冬天在门窗紧闭的小车内连续发动汽车,产生大量含一氧化碳的废气。

5、煤气热水器安装使用不当。

四、如何防治一氧化碳中毒?

               1、在上日常工作环境或生活中如发现有一氧化碳中毒的迹象,立即自行打开门窗通风,行动不便时可设法打破门窗玻璃,使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并尽快脱离染源环境,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如症状较重不能自行打开门窗通风,或无法脱离染毒环境时,应尽力设法呼救。迅速由同伴送到医院观察治疗。

                2、一旦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使患者脱离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之处,解开衣扣,安静保温,轻度中毒者可逐渐恢复。对中度中毒以上者积极抢救,呼吸停止,应立即行人工呼吸,并尽快送往医院

                 3、采取加压给氧或高压氧舱治疗。有呼吸道梗阻或分泌物过多,采取气管切开或插管,以保证供氧。防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促进神经细胞恢复功能。

                 4、防治并发症和迟发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苏醒后,应充分休息并观察两周左右,积极治疗。也可采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循环等 。

                 5、其他对症治疗:频繁抽搐可用人工冬眠,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防止继发感染等。

       五、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煤气中毒的发生?

                家庭使用的炉灶和冬季取暖,必须烟道通畅,不能压火、压煤,高度警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要做到:

        1、检查煤气有无漏泄,安装是否合理,燃气灶具有无故障,使用

方法是否正确等;

  2、冬天取暖方法是否正确,煤气管道是否畅通,室内通风是否良

好等;

  3、尽量不使用煤炉取暖,如果使用,必须遵守煤炉取暖规则,切

勿马虎;

  4、热水器应与浴池分室而建,并经常检查煤气与热水器连接管线

的完好;

  5、如入室后感到有煤气味,应迅速打开门窗,并检查有无煤气漏

  泄或有煤炉在室内,切勿点火;

  6、经常擦拭灶具,保证灶具不致造成人体污染,在使用煤气开关

 后,应用肥皂洗手,并用流水冲净。在厨房内安装排气扇或排油烟机;

  7、一定要使用煤气专用橡胶软管,不能用尼龙、乙烯管或破旧管

   子,每半年检查一次管道通路。

                                                                                                         医保中心

20101218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0号
邮箱:zjyyc@zjyyc.com 浙ICP备12008174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