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发布

当前位置 :  公共教学部 > 红色发布 >

要重视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时间 : 2019-09-26 09:17:00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思政教育中主要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模式,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后者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所有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优化和改进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从不同侧面向世人表现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价值观,如责任、正义、公正、公平、良知等,其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格和尊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入到专业课的教育中。实际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应是所有学科老师的共同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具体来说,是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总之,思政课如果通过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达到教学过程趣味化,最终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目标是可以期待的。
思政教研室   刘俊艳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邮编:310018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