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研讨会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协助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进而促进外语的教学与发展而举行的。研讨会内容丰富,包括外语学科科研现状与发展变化,立项热点、趋势、申请中的问题与对策,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内部结构、外部规范、逻辑要求、写作方法及学术规范等。研讨会邀请了陈武元、毛浩然、魏在江三位教授做专题报告,共6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首先,陈武元教授做了“科研思维与项目申报的技巧”的专题报告。陈教授开篇就指出,作为学外语的我们做科研不易,文学、语言类在各基金项目中的命中率都不高,甚至低于平均数值,因此,外语教师更要拓宽科研思维。整个讲座围绕科研思维要解决什么、如何养成科研思维、项目设计的基本框架、可以且必须掌握的技巧细节展开。他提出科研思维关键是做什么和怎么做。做什么意味着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产生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批判性思考,这是衡量一个学者功力的重要标志;问题意识也来源于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敏感。怎么做,意味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无非有三: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那么如何养成科研思维?他提出要注重五“性”:评判性、一致性、简洁性、清晰性、前瞻性和整体性。在五“性”中,陈教授着重强调了评判性。其中,他指出文献综述不是综述文献,而是评判文献,在项目设计中,对已有文献的方法和结论的问题应该具有充分的评判性,要充分评判已有文献该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价值和意义,为本研究的实施、方法的选取等进行合理辩护。
接着,毛浩然教授做了“科研论文写作的事半功倍之道”的讲座。毛教授是个管理时间的杰出专家,他认为青年学者首先要学会怎么管理时间,在管理好时间的基础上再考虑专业成长。毛教授主要讲了论文选题与写作之“毛氏六问”:1.你想做什么?(课题名称、具体研究问题)2.从什么起点开始做?(前人研究有何不足)3.想怎么做?(研究思路与方法、理论基础)4.能做出什么?(可能的研究发现与创新点)5.有什么用?(理论价值及其具体应用领域)6.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出来?(前期成果和研究基础)。答好这六问,貌似容易,实则不易。青年学者要用心、用时,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回答好。青年学者做科研时先要接着做、跟着做、仿着做、反着做,最后才能领着做。毛教授特别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要在生活中也养成批判性思维,生活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了生活处处是科研,科研生活化,教师才能生活科研两不误。
最后,魏在江教授做了“科研中的点、线、面、体”的讲座。魏教授说,内容相联系的两篇文章,连接起来就是一条直线,如果三篇文章的内容相关,连起来就是一个三角形。要多读文献,从前读过的文献都成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原来的文章与新的文章搭上了桥。这时,再读些新的出版物,把原来的点和线,大笔一涂,就连成片了。“连点成片”的感觉就是一通百通的感觉,像“顿悟”一样。读多了,写多了,亮点扩大了,信心大增,特别是在科研方法上,就成熟多了。雄厚的背景知识使得你敢于去探索新的领域。青年教师要先了解、再吃透、有思考、做分析。我们要结合外语研究的实际,找到自己要进行研究的题目。魏教授还指出,中国当代语言学的三个主要任务:第一,引进和阐释西方语言学理论;第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上推陈出新,例如整合性研究是我国语言学融入国际语言学,抢占国际语言学理论制高点的有效途径;第三,把国外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魏在江教授认为目前外语研究的热点问题是跨学科交叉研究、整合研究;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新方面突出表现为语言工程实验的重视和语料库的广泛使用。语言研究的新趋势是语言的神经认知研究,利用ERP、核磁共振神经心理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语言、验证或者修正以前的结论。
参加此次会议的教师们认为,此次研讨会,为外语教师拓展科研思路、掌握科研方法、畅通科研渠道,总结外语类项目申报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提供了方法,也对提升教师们的科研能力级论文的写作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帮助。
高职英语教研室 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