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的中译英课堂教学体会点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给别人一条鱼,不如教他捕鱼的方法;内在意义则是:只给予一个人物质上的帮助是不够的,而是要教给他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一碗饭只能抵挡一时的饥饿,而一捧种子、一把锄头才是生存之道。同样,引申到中译英课堂教学中,只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让他们去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着重培养他们动手翻译的能力。
这些年来,我一直带国贸专业的公共英语课,使用的是外研社的《大学英语精读》。这本教材的每个unit后都有8句中译英练习,我每次都差不多要用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每个unit都必须在8个课时内完成,就这8句中译英就花去了将近2个课时,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呢?几年下来,我自己觉得绝对不是浪费时间,相反,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
一、鼓励原创,杜绝抄袭。每次讲解前,我都会把中译英练习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课后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确保“原创”,“严打”抄袭,绝不手软。第一不允许抄袭教参。百分百正确的译文在我这里只能得零分。第二不允许同学间的互相抄袭。如果出现几本作业是同一“版本”的译文,无论是原创者也好,抄袭者也好,一律零分或者是以未交作业处理。这样做,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认真批改,抓住“典型”。批改翻译是最令人头疼的作业了。现在的孩子字是越来越没法看啦,大多写得跟小爬虫似的,一个班级的作业批改下来,简直是头晕眼花。再加上层出不穷的chinglish的句式,五花八门的错误,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我一直坚持布置中译英作业,虽然嘴里免不了抱怨,但每次都坚持认真批改。同时,我会在手边放一张纸,把学生作业中的典型译文记录下来。这“典型”有两层意思:一是典型错误,也就是班上不少同学都会犯的错。二是典型好句,尤其是有创意的译文。
三、百花盛开,多多益善。然后就真正进入课堂教学的环节了。这个时候,我不用多媒体,也不看教案,手上拿的正是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做的记录。根据不同情况,每句句子我会请三个甚至更多的同学到黑板前来,写下他们自己的原创版本。这些译文,有的是我认为好的,有的是犯了共性错误的,有的是富有创意的。总之,是百花盛开,越多越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是词汇量也好,语法知识也好,都已足以应付三级考试的中译英,他们缺少的是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创新思维,也是我在中译英课堂教学中希望能达到的效果。
四、挑刺寻错,逐一订正。黑板上至少有了三句以上不同的译文,接下来的纠错工作我放手交给全班同学,鼓励他们“鸡蛋里挑骨头”。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挑别人的错比挑自己的错要容易得多。有时候,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仅仅是一种点拨。比如时态、人称的一致问题以及冠词使用问题,并不是他们不懂,而是没有养成习惯。而挑错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一种很好的复习。被挑出错处的同学,也总会恍然大悟:哎呀,我怎么会忘记了这点呢?而他的恍然大悟,不就是我的教学目的么?
五、作出总结,完善译文。前文中,我在“标准答案”前加了“所谓”两个字。因为,翻译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标准答案”的,只有相对的“参考答案”。黑板上的每一句译文,在学生集体挑错并订正的基础上,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错误。他们之所以没有能够找出来,是因为这个语言点他们还没有掌握得很好,或是还不能够十分熟练地运用。那么,我这个老师就该出场了,重点讲解一下这个语言点,让每一句译文做到无懈可击,并且鼓励学生尽可能记录下每个版本的译文,掌握尽可能多的翻译方法。思路拓宽以后,在考场中遇到比较难的中译英题目,就可以一条路走不通,换另一条路走了。
我的中译英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就如上所述。下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为什么觉得花上一个多小时时间来讲解8句句子的翻译绝对不是浪费时间。
原句是: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她忍不住回想起在乡下度过的五年。
在学生的作业中常犯的错误是:
1、 When she reading the novel, …….
2、 ……, she couldn’t help to think ……
3、 ……,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the five years …..
4、 ……, ……the five years (that) she lived ……
5、 ……, ……the five years when she spent ……
6、 ……, …… her five-years life …….
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通过挑错、纠错,这句句子最终有了以下这么多的译文:
1、When she was reading the novel,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the five years she spent in the country.
2、When reading the novel,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the five years she spent in the country.
3、Reading the novel,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the five years she spent in the country.
4、When she was reading the novel,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the five years when she lived/stayed in the country.
5、When reading the novel,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the five years when she lived/stayed in the country.
6、Reading the novel,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the five years when she lived/stayed in the country.
7、When she was reading,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her five-year life in the country.
8、When reading the novel,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her five-year life in the country.
9、Reading the novel, s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recalling her five-year life in the country.
而给出最后三句中后半句译文的同学,跳出了使用定语从句翻译这一范畴,而是使用了这学期刚学过的量词+名词构成复合形容词这一知识点。尽管他在翻译的时候仍是除了错,在名词后加了s,可是他的活学活用得到了我非常隆重的表扬!
可见,就这一句看似简单的翻译练习,其实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
1、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在主句的主语与从句的主语一致的情况下,可改写为when + doing结构或分词短语作状语;
2、can’t help 后需要跟动名词;
3、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使用;
4、基数词+名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等。
这些可全是B级、三级考试中的重点哦。通过犯错、挑错、纠错,学生等于又一次全面复习了这些语言点,并且还不会抱怨老师“炒冷饭”。自己都不会用,哪还敢抱怨啊?呵:)
在翻译这句句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用词的失误。比如“想起”,就有人用了 “think”, “remember”, “remind”等。所以,我还着重强调了同义词(组) “think”与 “think of”, “remember” 和“recall”、 “remind”的区别。这些词汇,可也是B级、三级考试中的重点哦。一句句子就包含了这么大的信息量,即使花上再多的时间,又怎是浪费呢。
也许是与性格有关吧,我本人并不喜欢过于沉闷的课堂,而是选择鼓励学生相互讨论、鼓励他们相互“批判”、挑错。我认为,在讨论甚至争论中解决问题,往往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挑错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争论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在别人的译文中拓宽思路,掌握更多的方法,这就是我理解的中译英教学中的“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