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浪翻涌间藏着丰收的喜悦,古村巷陌里浸润着文化的厚重。9月27日,正值假期,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子们,在程雯婕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永康胡库下村,以专业技能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深度参与“赓续永康精神,弘扬文明新风”——益满丽州古山行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晚会与少数民族非遗服饰宣传片拍摄两大实践活动,在乡野间书写青春答卷,让专业所学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晚会是胡库下村传递丰收喜悦、弘扬永康精神的重要载体,而演员的妆容造型则是晚会视觉表达的关键一环。抵达活动现场后,程雯婕老师首先带领学生们与晚会导演组对接,围绕“赓续永康精神,弘扬文明新风”的核心主题,拆解不同节目风格的造型需求——既有以粉色与蓝色妆容搭配同色系服装,用灵动舞姿展现农耕文化质朴场景的歌伴舞节目《最美中国》,也有以朗朗上口的快板词传递新时代乡村风貌活力的精彩表演《谁不说咱古山好》。
在化妆间里,学子们迅速进入状态,将课堂所学的造型设计理论与现场实践需求精准结合。在老师的专业引领与学子们的细致打磨下,30位演员的造型逐一完成,从妆容到发型,每一处细节都紧扣晚会主题,为后续的精彩演出奠定了坚实的视觉基础。当晚会灯光亮起,演员们带着学子们打造的造型登台时,台下传来的阵阵掌声,便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最佳认可。
在化妆造型工作开始之前,四位学子体验了少数民族非遗服饰,参与了库川意境展宣传片的拍摄工作,在镜头前解锁“非遗传承者”的新身份。此次拍摄的服饰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密码——彝族服饰刺绣的几何纹样中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一针一线间,勾勒出山川河流的脉络,诉说着民族千年的生活智慧与审美传承。
拍摄前,学子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触摸刺绣纹样的肌理,聆听服饰背后的民族故事,了解不同服饰在材质选择、色彩搭配、工艺技法上的文化内涵。“原来这件彝族服饰的每一处纹样都暗藏深意,火镰纹象征着对生命与光明的敬畏感恩,羊角纹寓意着吉祥安康,之前在课堂上只学过服饰造型的美学原理,这次才真正理解‘服饰是流动的文化史书’。”参与拍摄的林同学感慨道。
进入拍摄环节,学子们不仅是镜头前的“模特”,更是非遗服饰的“诠释者”。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力求让非遗服饰的美得到最佳呈现。拍摄间隙,学子们还主动协助工作人员整理服饰、维护拍摄道具,用行动展现专业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当晚会圆满结束,此次永康胡库下村实践活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望这一天的实践历程,学子们不仅将课堂所学的化妆造型、形象设计技能应用于实际场景,更在与乡村文化、非遗技艺的深度接触中,拓宽了专业视野,深化了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价值的认知——好的造型不仅是视觉的美化,更是文化的传递与精神的表达。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我们的专业不只是在课程里创作,更能走进乡村、服务文化活动,用技能为传承赋能。”参与晚会造型的俞同学说道。指导老师也表示:“将专业实践与乡村文化、非遗传承相结合,既为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也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专业服务社会’的意义,这正是职业教育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应有之义。”
此次永康胡库下村实践,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以赛促学、以践育人”的生动缩影。未来,专业将继续搭建更多校地合作实践平台,让学子们带着专业技能走进更广阔的天地,在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断锤炼匠心、成长成才,让青春在专业实践的沃土上绽放绚丽之花!(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程雯婕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