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今天是

当前位置:信息技术学院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作者:    上传时间:2020-01-14 13:39:11    浏览次数: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活动自90年代兴起以来,在推进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价值重构等方面发挥着自己深刻而独特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二十几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服务领域也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正成为促进大学生的全年发展、使大学生投身社会公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重要形式。
      然而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如何高效有序的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制度亟待完善。
      志愿者不仅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者。志愿 团体应切实发挥作用,为志愿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这样才能够确保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发挥更大的效用。但是,目前确保志愿服务能够顺利开展的会员注册、审批、组织、培训、总结和表彰等环节还不完备,随意性比较强。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仍比较薄弱,一些基础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或者是有制度但执行不到位。在日常志愿服务中,经常会出现前期大张旗鼓宣传,后期无声无息结束,缺乏对志愿者及活动科学总结、评价、表彰和典型事迹的梳理宣传。
       2.大学生志愿服务针对性有待提升。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针对性不强,服务流于形式且服务形式单一,有些服务没有考虑到需求者的实际,志愿服务供求关系矛盾依然突出。例如,各种志愿服务在学雷锋活动期间呈井喷状态,但平时却寥寥可数;大部分学生缺乏主体意识,仅仅听从辅导员的安排或者跟风参与志愿服务,并没有积极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献策献力,导致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大打折扣。
       3.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尚未形成。
      志愿服务的品牌化需要个性化和独特化并且可实施性来进行创建及打造,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专业特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的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薄弱,志愿者自我认识不足,志愿服务的项目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缺乏本校或本专业的特色。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物质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也使传统的志愿服务逐渐呈现服务内容狭窄、服务层次偏低、服务水平不高以及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所以,志愿服务品牌很难树立起来。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者长效机制对策与建议
      1.规范制度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保障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我国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确保了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利,有力支持和保障了志愿服务发展。各高校、二级学院在条例基础上,根据实际建立相关的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服务管理配套制度。如;大学生志愿者实名注册与退出制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地点审批制度、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和管理制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请假制度、大学生志愿者总结和表彰制度等。从志愿者登记、退出、活动审批、人员培训、饮食、交通、安全、总结、推优和表彰等有相应配套制度,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有制度可依。从而使志愿服务工作更有底气,进而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的开展。
      2.强化网络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覆盖面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有效提升志愿服务资源运用水平,并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进而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打造志愿服务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志愿汇APP等),借助这些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网络化管理,从而提升志愿服务的服务效率,提高对志愿者的管理服务。与此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库,实时更新资源服务的数据信息。
      3.依托专业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
      专业化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专业志愿服务是以目标为导向,运用专业技能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高校具备专业和人才优势,大学生是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例如: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手机修理服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IT支持服务等。
      4.完善激励机制建设,打造志愿服务文化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根据志愿服务的时间和效果等,对志愿者予以一定的奖励;二是完善表彰体系,加大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的表彰;三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大对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宣传;四是通过访谈、座谈、报告会等形势,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打造志愿服务文化。
      5.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保障志愿者权益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越来越需要健全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使志愿者关心的诸如“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事故如何得到补偿?基本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申诉?”等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从而解决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从而有利于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志愿服务工作更有序。(傅晶瑶)


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