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影响”学生
上传时间:2012-06-21 14:38:22 来源:工商系 浏览次数:
所谓“影响力”,就是一系列影响人决策的潜在规则,而人们可能意识不到,会潜在地受这些规则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影响力”对学生的深远意义。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影响力几乎可与父母、长辈相提并论。学生喜欢某个教师,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就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首先,教师应“为人师表”。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仪容、衣着。教师的穿着要整洁、朴素,不必入时,但必须得体;二是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应把烦恼、恩怨抛开,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学生,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形象。其次,教师要有美好的内在形象。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等内在的素养,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自始至终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是人,劳动手段也是人。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的劳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奉献。尊重学生,是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个体的差异。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特别是有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懂得为学生着想,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热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尊重所有学生,而不是歧视学习成绩后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人为的将学生分成等级,不能亲疏有别;要办事公道,不徇私情;要分清是非,主持正义,赏罚分明。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因素。我个人采用的办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悲剧,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教师是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塑造,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