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  公共教学部 > 教学动态 >

浅谈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来源 : 业余党校     作者 : 业余党校     时间 : 2011-01-04 14:34:52

浅谈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董媛

一、人文素养

一般认为,“人文素养”中的 “人文”,应当理解为“人文科学”(如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因此“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具体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具备人文思想关怀;在生活中遵循人文精神,能够自觉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人文素养不等于人文知识,二者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于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此外,“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也不能等同使用。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

对于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职教育而言,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和能力,是提高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基础,是人的众多素质中的基础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很多或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和了解世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洪致平主编《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第231-232页。)

二、德育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位居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

(一)二者的区别

1.侧重内容不相同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而人文素养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谱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五大学科)、人文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理想的不断追求等)、人文情感及人文方法等几个层面的内容。

二者关注的内容有交叉,但是侧重点有很大不同。

2.目标向度有区分

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教育和德育均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但二者在目标向度上有着各自的侧重。

德育的目标更多指向对作为国家公民的“职业人”进行影响和引导,更多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则回归人格健全并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首先关注人自身的和谐。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德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正是着重在不同的向度上追求着自己的培养目标。

3.教育方式特色化

人文学科更多的是以情感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体验的方式来把握它的研究对象。因此,人文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感情的交流。让学生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进而发现和洞见人性的丰富性,也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滋润起来。

教师本身的存在和人格就是最生动的人文资源。“教材不是最好的课程,大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师本身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1.人文素养是德育的底蕴和依托,德育过程应当高扬人文精神

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更易盛开道德之花。德育的效果受到对象人文素养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人文素养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缺乏了人文精神的道德教育只能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而背离了道德的原义。康德曾说过:“道德不是知识”,亦即道德不是认知理性,而是必须靠实践赢得心神相契的一种人文精神。如果在德育过程中只是一些道德规范的传授而缺乏人文精神的薰陶,那么这种脱离了形而上的价值本真的道德的教育,必然会引发诸多问题。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背景,只有领悟并具有了人文精神后,才能达到道德自律。

2.德育对人文素养教育有着导向作用,且渗透其始终

人文素养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向度。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因此,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德育原则克服教师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在人文材料的选择和观念的引导方面还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过虑掉那些消极、不明朗的因素,善于挖掘人文素材中的德育因子,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具有自觉性。

人文素养教育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基础,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3.人文素养和德育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也是学院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全面发展意味着高职的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给学生就业的某种技能,而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人”的资格,具有享受“人”的快乐的资本,德、智、体、美一同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一同培育,智力要素与非智力要素共同开发与促进。(洪致平主编《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第26页。)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邮编:310018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