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  公共教学部 > 教学动态 >

对全运会体制“去”“留”问题的探讨

来源 : 业余党校     作者 : 业余党校     时间 : 2009-11-19 03:43:35

对全运会体制“去”“留”问题的探讨

蔡艳子,田翔,方淑琳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全运会体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并发展于市场经济时代,它在我们国家已有接近60年的历史。全运会对中国体育的崛起与腾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它也表现出不少的弊端和缺陷,因此很多业内外人士对它的“去”、“留”问题都产生了置疑,那么它究竟是应该“去”还是“留”呢?用发展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全运会体制应该是不去而留,留而求变。

Abstract: The system of china national athletic meeting which has already has 60 years old was birthing in the times of planned economy of our country, and was developing in market economy. It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na great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has a little shortcoming. Because of it, much of people take into account of it ought to get rid of or remain. If we deal with the question with developing view, the system of china national athletic meeting ought to keep and change.

关键词:全运会;体制;分析与研究

Key words: china national athletic meetingsystemanalyses   

 

1前言

1959年我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到05年的十运会已举办十届。全运会是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战场和最高组织形式,它已成为我国贯彻《奥运争光计划》,发展竞技体育的一个最主要的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不但可以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各地区竞技实力的差异,而且还可以透视出我国体育竞赛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改革趋势。对于全运会的体制,存在着众多的褒贬,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运会体制,从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组创原则至“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实践内涵,都显现出不可或缺的政府行为[1]。国家扶持了全运会,而全运会也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中国体育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容抹杀的历史功绩,不容置疑,全运会曾经和现在仍然对中国体育的腾飞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面展开,全运会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不断激化。全运会想要融入现今的市场经济,就必须不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有人也提出创造-----寻求一种新型的体育竞赛体制和模式。2003在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体育界知名人士提出了要求取消全运会的提案,提案中说,“全运会是前苏联体育体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依靠国家的大量拨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些体育界的资深人士表示,即使取消了全运会,各省、市体委亦可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重点设置一些项目进行择优发展,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都把目标瞄准亚运会和奥运会,同样可以保证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长足进步。

而目前全运会存在的逻辑在于,全运会是一项以各省份代表团为竞赛团体的综合性运动会,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各省市体育局通常都会将全运会的成绩与排名视为衡量一段时期内体育工作好坏的标准,因此都是不遗余力地奋力备战,全运会的赛场上更是弥漫着省市竞争的硝烟味。

全运会从第一届到2005年的第十届,规模是越来越大,但是各种矛盾和弊端也日渐突显,因此不少体育界内外人士都对全运会的存在与否表示质疑。

 

2全运会体制的利弊分析

全运会体制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竞技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保证和协调了以奥运会项目为重点的奥运会战略项目布局系统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全运会加速了优秀竞技运动员的培养---全运会每4年举办一次,各省市都围绕全运会形成了一套各自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输送机制,从而加速了我国优秀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近几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是得益于全运会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协调和统一。全运会体制推进体育的产业化和社会化,促进了体育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全运会使我国的体育事业更好地适应国际体坛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向,体育的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在全运会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八运会的社会资金引入的筹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全运会促进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如九运会的召开使广州的体育场馆明显超过了上海市,这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推进作用;全运会体制促进体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每界全运会的召开都在精神文明和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积极的推进作用,以八运为例,八运会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育精神-----八运精神;全运会体制推动了体育科技的发展----全运会的召开大大加速了体育科学化的进程,加速了高科技、高新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运动;全运会扩大了我国的政治影响-----全运会体制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优秀成绩,使我国在国际社会和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

但全运会体制在发展中也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诸如过于集中的组织形式削弱了全运会的总效益,由于组织形式的过于集中,使全运会只能受益于举办城市,其影响很难扩展到全国绝大部分非主办城市的人民群众。加上全运会的参与对象是少数优秀的竞技运动员,广大青少年和普通民众几乎无法参与其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全运会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削弱了全运会在全国人民群众中的影响程度,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相背离。同样,集中的组织形式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很多收益,但也给承办省市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悉,十运会涉及到江苏省内的13省辖市、9个县级市,仅比赛场馆就需要新建和改造各27个,训练场馆需新建34个、改造98[3]。除去比赛场馆,还有大量为十运会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软件的配置要求给全运会的举办省市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各省市为全运会的备战摩拳擦掌,展开激烈的竞争,争相在名次上分个高低,导致老将当道,新人难以被发现等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奥运会战略”的实施和“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实践内涵。激烈的“内战”,使人才培养的目的过于急功近利,与自然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相符合。

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的,全运会体制也是如此。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竞技性的体现。为了体现竞技性,在非良性的竞争机制下就很容易导致很多弊病的产生。不良赛风和不正之风的现象在历届全运会上屡屡发生,屡禁不止,全运会甚至成为各省市争名夺利的工具,成为运动员、裁判员升官晋爵的台阶,不难想象,“兴奋剂”、“假球”、“黑哨”、裁判的不公正等等事件就很容易催生了。当然,这类事件在其它重大赛事上也是时有发生,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把全运会全盘否决。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已对发现的不良现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姑息而置之不理。全运会中发现了这类不正之风的问题,但也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全运会体制虽有违于人才培养的自然正常模式,但通过全运会不少优秀的人才也得以发现;全运会虽然给举办城市带来很大的负担,但也带来一定的收益;全运会虽然给举办城市带来压力,但是大大推进了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如我国举办过全运会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其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全运会是功过并存,功大于过;利弊兼容,利大于弊,应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

3 全运会的“去”“留”问题

3.1不“去”而“留”

综上所述,全运会还是明显赢得了功大于过的总体评价,说明全运会是“去”不得的。贸然“去”之是不妥当的,因为全运会已经成为中国体育发展模式的核心和最有效的调控杠杆,在新旧体制交接的关口不容动摇,草率取缔无异于自毁长城。一旦取消,社会对中国体育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将会直线下降。

全运会体制是“去”不得的,更在于,全运会体制促进了《奥运争光计划》,全运会项目保证和协调了以奥运项目为重点的奥运会战略项目布局系统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全运会比赛项目的确定对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系统的确立,以及相应训练体制的确立都具有导向性作用。全运会中的奥运会项目数和奖牌数,以及在总分上均占有明显优势,这就促使了各省市在准备全运会时也重点保证了奥运会项目的布局,从而保证了奥运会战略的实现。近几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正是得益于全运会战略与奥运会战略的统一,全运会40多年的存在无疑对奥运会战略的实施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世界和中国都在翘首以盼2008的北京奥运会,可以想象如果否决全运会体制,我国还能在08年奥运会的赛场上保持目前的优势地位吗?近几届奥运健儿的出色表现,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民和华夏子民引以为傲的事情,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和华夏子民的爱国热情。所以为了保持目前我国在奥运中的优势地位,还必须留住全运会体制。

 

3 .2“留”而求变

    “留”之,首先就需要考虑全运会的发展趋向的问题,尽快告别计划经济模式的困扰,向市场经济靠拢,这才是全运会体制发展的万全之策。其次,要加大改革力度,想方设法从根本上来解决和克服全运会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使全运会能更加深入人心。

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国以全运会为主体的竞技体育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甚至是蜕变。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也正是全运会体制应该转轨的时期。建国初期,当我国还处于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采用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符合当时的经济体制,但这种体制的形成已经是深入人心,改变它不是弹指之间的事情,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的全运会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了,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全运会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计划经济时期的早期全运会是由国家单一拨款,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全运会体制则在寻求更多的资金投入。八运会的筹资方式就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产业化的规模越来越完善,更多的社会多方面的资金被吸引到体育事业中来,并从适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如采用场馆多功能设施的开发和利用及利用境外资金、开发运动会指定产品、采用土地置换、滚动开发、出售比赛场内外广告和电视广告、等等办法筹措资金,推进了体育的社会化,大大扩大了经费的来源,为全运会提供了丰厚的资金基础。在入世的大好形势下,全运会体制朝着更好地适应国际体坛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在发展。所以说全运会体制不是说“去”就能去掉的,在没有找到一个比它更好的体育体制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完善全运会体制,修剪它的瑕疵,让全运会体制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控,适应中国大环境的飞速发展。唯有求变,才是事物的生存之道,这也是任何事情发展的规律性。

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全运会体制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去”“留”与否的问题,而是求“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凌平,陆剑 ,何正兵, 冯宇超.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看我国全运会赛制的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124-27

[2]徐本力.我国全运会体制的利弊及走向的探析[J].体育学刊,2001,15-8

[3]李智敏全运会动辄几十亿,怎花?

[EB/OL]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10/12/content_5327759.htm

[4]黄强.从全运会视角透析我国体育竞赛的改革方向[J].成都体育学校学报,2002,416-18

 

 

作者简介:

蔡艳子(1978---),女,籍贯湖北,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邮编:310018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