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
作者:互联网 上传时间:2008-04-02 02:38:58 浏览次数: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主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5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实质是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辅助手段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简言之,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我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学需要设计的主要理由
1.由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须强调。只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不够的。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的需要
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等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收获。
3.教学过程科学化体现了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终点,教学目标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调控的作用、测评的作用、激励的作用等。
1.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2.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精确分析的基础上。
3.教学目标必须是可观察的。
4.教学目标的分层
第一层级:主成分以记忆为主要标志,培养的是以记忆为主的基本能力。测试看基本事实、方法的记忆水平,标准是:获得的知识量以及掌握的准确性。
第二层级:主成分以理解为主要标志,培养的是以理解为主的基本能力,测试看能否顺利地解决常规性、通用性问题,包括能否满意地解决综合性问题。测试标准是:运用知识的水平,如正确、敏捷、灵活、深刻等。
第三层级:主成分以探究为主要标志,培养以评判为主的基本能力,测试看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即检验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及其优劣。标准是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全面性、独创性等。
三、教学内容设计的认识
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等系列化的课程材料之中。
首先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课时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
四、教学方法设计的认识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并以此促进学生得到发展,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很难说什么目标应该采用什么教法,但是教学要讲究方法则是肯定的。按美国学者J.A.拉斯卡的观点,教学方法可分成四类,即:(1)呈现法(指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演示等手段,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选择好呈现学习刺激的顺序,以利于学生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组织和储存);(2)实践法(指教师通过安排练习和模仿操作等手段,以解决问题或提供技能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按预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3)发现法(指教师通过线索组织参与和关注学生的发现活动,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应用知识和能力发现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通过旧知识的延伸或新方法的应用,获得新的发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和观念灌输给学生);(4)强化法(指通过作业评讲,程序教学和行为矫正,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后刺激,以补足学生知识缺陷,修正行为错误,并获得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的认识
确定了目标,选择了教学方法后,接着要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即教学环节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方式(或称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由若干种教学方式组合而成。“方法”更宏观,更带有理论色彩,“方式”则微观些,更带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方式主要有讲解、阅读、问答、讨论、练习、演示、操作和评价等。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将它们合理地组合排列起来。这些教学方式除了个别外,都贯穿了师生双方的活动,体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主体作用。
1.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把所有的知识结论都直接“告知”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得出知识结论。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示范应用上。
2.注意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精心考虑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架设探究桥梁,如何进行必要的智能训练和练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智能的创新应用,只有把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作了全面合理的构想和安排,才能保证师生最大程度的参与,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3.教学信息反馈与矫正活动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设计信息反馈矫正的内容、时机和方法。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获取反馈信息的内容、时机,也要注意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提问,学生演示,讨论等等。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学信息反馈和矫正活动设计在内,尽管这种反馈和矫正更需要灵活的教学机智,但事前必要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