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  公共教学部 > 教学动态 >

试析“的、地、得”在文章中的使用

来源 : 业余党校     作者 : 业余党校     时间 : 2008-12-12 05:56:53

 

试析“的、地、得”在文章中的使用

 

左翠玲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  现代汉语把没有实在意义的“的、地、得”等词语归为助词,虽然它们在句中没有实在意义,但在句法功能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确定使用助词时,不能只从某个词语本身出发,除了要了解它们的使用规范外,还应该从具体语境出发,把握被修饰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及其地位,选用恰当的助词。只有恰当使用助词,才能更准确、完整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对编辑工作者而言,帮助作者达到这种目的,应是一种职责。

[关键词]  助词  规范使用  语境

 

质量就是生命。对编辑出版行业而言同样如此。编辑出版一份好的报纸及书刊,编辑人员不仅要把握文章内容本身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文章的“细节”也要慎之又慎。笔者曾经接触一些资深编辑,发现他们无不“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篇文章。大至整篇文章,小至一字一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他们也会再三推敲权衡,用“苛刻”来形容编辑们的严肃认真态度,可能并不为过。

1 “的、地、得”误用举例

人们在写文章时,经常会用到助词“的、地、得”,对作者而言,可能把精力用在文章的构思和对内容的深入研究上,对“的、地、得”的用法不是非常讲究。也可能“的、地、得”音义相近,在使用时往往张冠李戴。2007年度(第四届)全国行业报质检差错统计表明,检查的60家报纸,差错出现最多的6个字其中3个就是“的、地、得”。由于这些助词本身使用频率非常高,如果不加区分地使用,则会造成大面积的助词误用,从而影响文章的质量和读者的理解。以下是常见的若干误用例子:

1)他吃完早饭,就匆匆的(“的”应为“地”)出门了。

2)鲁迅的杂文,像一把把锋利得(“得”应为“的”)匕首,猛烈的(“的”应为“地”)抨击旧社会。

3)水还有大半瓶,吃得(“得”应为“的”)还剩多少?

4)这件衣服洗的(“的”应为“得”)都褪颜色了,她还是喜欢穿。

5)这话,让他说的(“的”应为“得”)变味了。

6)他说要拼命的(“的”应为“地”)工作,要活的(“的”应为“得”)像个人样。

7)渐渐的(“的”应为“地”),我的眼睛模糊了,像有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8)吃的(“的”应为“得”)饱,穿的(“的”应为“得”)暖。

9)吃得(“得”应为“的”)山珍海味,穿得(“得”应为“的”)绫罗绸缎。

这些例子的误用,主要是对“的、地、得”的句法功能及其使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它们的使用,一方面要掌握其规范和语法功能,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使用时的具体语言环境。它们本身没有实在意义,但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使用,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2 “的、地、得”用法分析

2.1 “的”的用法

“的”前面的词或短语充当定语,修饰“的”后面的中心词,即“XY”(定心结构)。充当定语的词或短语相当于X,“的”后面的中心词相当于Y。这样的结构相对稳定,基本上成了定心结构的标志,如蓝色的天空、美丽的校园等,“蓝色”“美丽”是定语,“天空”“校园”是中心词。这些都是典型定心结构构成的偏正短语。

除了在典型定心结构中出现“的”字外,“的”的另外一种功能是构成“的”字结构。这种“的”字结构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将上述的“XY”中的Y省略掉,只保留“X的”结构,这时,尽管Y省略了,但Y的意义或指称的事物一定是在上文中提到过的,在省略Y的情况下,人们也能毫无困难地理解省略部分的完整意思,否则Y不可省略。如桌上有两本书,一本是小李的,一本是我的。该句中,因为前面提到过“书”,所以后面“小李的”“我的”中省略了“书”,即便省略了,人们也知道省略的内容。如果没有前面的提示,仅从“一本是小李的,一本是我的”句子中,人们就不知道 “小李的”“我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可能是笔记本、账本、字典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在“的”字结构中,其中的“的”是不可替换的,不能用“地”或“得”取代。

2.2“地”的用法

“地”前面的词或短语充当状语,修饰“地”后面的中心词,即“XY”(状心结构)。充当状语的词或短语相当于其中的X,“地”后面的中心词相当于Y,如认真地领会 、刻苦地钻研、耐心地教导等。这些短语中,“地”前面的部分用作状语,修饰“地”后面的中心部分,构成状心结构。有时状语提前,用逗号隔开,如:我的眼睛渐渐地模糊了。也可写成: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

2.3“得”的用法

“得”前面的词语为中心词,后面的词或短语充当补语,如唱得很好听、说得很快、走得很急等。这些短语中,“唱”“说”“走”都是中心词,“很好听”“很快”“很急”都是分别补充说明前面的中心词“怎么样”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得”不总是作为助词出现的,如他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类似的句子中出现的“得到”“值得”等,其中的“得”不再是作为助词,而是一个语素,与其前面或后面的动作语素构成合成词,作为整个句子的述语。

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认为:从语音上看,“的、地、得”都读de,轻声。它们的分工是书面上的。这种分工有利于帮助书面语显示结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3 注意使用时的不同语言环境

以上是常见的分类和用法,综合起来大多是这样一种情况:名词前面用“的”,动词前面用“地”,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用“得”,处理起来相对容易和准确,但有时也会碰到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如:

10A要严厉地制裁不法分子。

B对不法分子,已经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11A他认真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B他经历了一次认真的学习之后,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12A在商业领域,他彻底地失败了。

B商海中彻底的失败,迫使他把目光转向农业种植领域。

13A狐狸跌到一口枯井里,痛苦地呻吟着。

B狐狸跌到枯井里后,那痛苦的呻吟,招来好些围观的动物。

这些句子,从形式上看,结构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的、地、得”的前后词语未变),但是使用的助词却发生了变化,例(10)中的“制裁”是动词性的,但前面有时用“地”,有时用“的”。例(11)(12)(13)中的“学习”“失败”“呻吟”的情况和例(10)类似。特别是“的”“地”的用法,在这种情况下,好像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邢福义先生指出:“严格地按照分工用法来使用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不能因噎废食,不应倒回去主张采用统一的形式,废除分工的写法。”因此,为了增强语言的准确性,避免歧义,必须学会分辨“的、地、得”使用时的细微差别。

必须注意现代汉语的名词类正在不断扩大,使汉语的类型由普遍动词型向普遍名词型漂移。刘顺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中提到动词的“零形式名词化”,即一个本是动词的词不需要任何形式标志就能转化为名词的现象。这些名词化的动词既保持动词本身的语法功能,同时分化出名词的语法功能。刘顺先生还列举了很多具有名次性的动词,如调查、研究、说明、观察、学习、合作等,强调它们具有很强的名词性,并归纳出它们共有的两大特点:一是这些动词大都是双音节形式,二是这些动词绝大部分是自主动词。我们再结合以上例(10)(11)(12)(13),其中的“制裁”“学习”“失败”“呻吟”等在A句中体现出动词的语法功能,在B句中则表现为名词的语法功能,基本符合刘顺先生归纳出的两大特点。这为名词化的动词在被人们当作名词使用时的处理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我们可了解到,确定使用助词时,不能只从某个词语本身出发,还应该考虑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握被修饰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及其地位,从而确定使用哪种助词。特别是当被修饰中心词本身为动词时,该动词若在整个句子中充当谓语时,其前面的助词为“地”;若该动词在整个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小主语)或宾语时,其前面的助词为“的”,因为在此情况下,该动词已经名词化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而是代表整个动作过程或是指称某个抽象的事物。

再看下面的例子。

14A.细心地观察对发现这两张图案的差别是有帮助的。

B.细心的观察对发现这两张图案的差别是有帮助的。

15A.认真地研究很有必要。

B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例(14)(15)中,“细心地观察”与“细心的观察”、“认真地研究”与“认真的研究”意义似乎相似,但仔细体会和分辨,不难发现它们还是有很大差别的。A句的“观察”“研究”是陈述义,“地”前面的“细心”“认真”作状语,重在表达“怎么样”的“观察”“研究”;B句中的“观察”“研究”是指称义,“的”前面的“细心”“认真”作定语,重在表达“什么样”的“细心”“认真”。可见,“的”“地”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其表达的语义重点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以看出,助词的使用离不开整个语境的。在日常使用中,人们不仅要了解各个助词本身的使用规范,同时应该从具体的语境出发,选用恰当的助词。只有恰当使用助词,才能更准确、完整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对编辑工作者而言,帮助作者达到这种目的,应是一种职责。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报协会全国行业报质检办公室整理.2007年度(第四届)全国行业报质检差错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7-15

[2]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线的考察[J].中国语文,19875

[6]刘顺.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4号大街16号
院办:0571-86913866 传真:0571-86910710
邮编:310018
版权所有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