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今天是

当前位置:信息技术学院 > 教学动态 >

教学动态

在高职教育的殿堂里潜心探索——记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信息技术系    上传时间:2008-12-05 05:01:13    浏览次数:

  2001年正是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兴起的年份,这年9月,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事了20年计算机应用、工业自动化工作的高级工程师秦学礼,来到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担任信息技术系主任,挑起了教学管理的重担,走进了高职教育的殿堂。

图为秦学礼被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评为先进工作者。

图为秦学礼在计算机实训室指导学生操作

  在教学实践中,他坚持“两为主”的方针:一是在课程设计中,注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求知(自我学习)、做事(掌握本专业技能)、共处(团队合作)和生存(适应IT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社会竞争)的能力。他根据上述能力的要求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注重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设计。以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为依托,以操作要素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相应的职业道德、行为、品质、心理等为素质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分门别类设计出专业基础课、技术课、技能训练课和职业拓展课、实训环节和专业教学周期,提出应举办的讲座、主题班会、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环节。二是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注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他致力于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按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程以“实用、管用”为准的原则,突出学生核心能力,加强技能培养,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中体现多实践、早实践,保证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秦学礼还利用自己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实践经验,注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验和实训课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文件名的设计、文件结构设计等。
  在教学管理上,他实行“两手抓”:一是抓优势互补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他主持设计并完成的信息技术实验实训体系,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他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他在全系各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阶段递进式”实训模式:第一阶段,学生以校内实训为主,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职业基础实训项目,主要由校内教师指导;第二阶段,学生以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信息技术的专业能力的培养,除校内教师指导以外,还聘请部分企业专兼职教师讲课;第三阶段,学生以校外实习实训为主,完成信息技术类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企业实习过程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为主。与此同时,他要求全系教师强化实践教学,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将校内专业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IT公司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通过相应课程的实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抓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他精心搭建了校内外实验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大平台;打破了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基础实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完成了实践教学体系方案的设计。从2001年起,秦学礼先后主持设计建设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手机维修实验室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和10个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与此同时,他走出校门寻找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了浙大中控集团、网盛科技、浙江华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2家校外实训基地。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首位”,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快速提高。近几年,由他的学生在校内完成的课程设计典型作品有: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第2版网站、学院党建网站、学院社团管理系统、学院学生评教系统、学院学生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系网站等。
  从学生毕业就职单位反馈来的信息也印证了秦学礼“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首位”的教学理念是成功的,请听杭州创见公司对毕业学生的评价:“对于在本公司工作的5位贵校的学生总体非常满意,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非常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非常优秀的职业素质,特别是动手能力,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适应我们公司的岗位要求。他们几个的确非常的出色,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的骨干……。特别是贵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值得肯定。”
  杭州安德维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对学生戴耀强的评价是:“戴耀强目前已是我公司及共合网技术总监。该同志对服务器架构管理以及系统平台的开发有着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优良的企业团队管理能力。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有较强的项目研发能力、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使得企业运营的网站和管理平台运行稳定,为公司的顺利运营、在业内的超乎常规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社“2007年全国职技校就业之星暨培养单位评选活动”中,育英学院被评为“就业之星培养单位”,3名历届毕业生获“就业之星”称号,其中两名是信息技术系的毕业生。
  秦学礼悉心培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2003级学生包微微,被评为下沙高教园区十佳大学生。评委的颁奖词是“虽然没有进入一流大学,但也能成为一流大学生”。这个评语也是对秦学礼潜心探索高职教育的褒奖。

把学生放到赛场上去摔打拼杀

  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学习理论,但大都聪明好动。如何把这类学生培养成才?秦学礼将此作为自己从事高职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每年新生入学,他都要对新生进行一番鼓励式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的问题,认识自己的长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成才的信心。为了帮助他们快速成才,秦学礼为学生们开辟了“两个课堂”:在校内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引导他们在课堂里边学边做多实验;在校外捕捉信息抓机会,将各类科技竞赛场当作课堂,组织学生在参赛中学知识学技能,在拼搏中用知识显示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从2003年起,秦学礼亲自组织指导大批学生参加各类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并取得了在高职院校中名列前位的成绩。
  在2004-2008年的五个5月份,他连续5次组织本系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共获大专组银奖4个、铜奖3个,2004和2006年、2008年3次获得优秀组织奖。
  2004年5月,他指导学生代表学院参加下沙高教园区首届大学生DIY大赛,获团体一等奖。
  2004年10月,他指导戴耀强同学完成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网站》获得“迪光杯”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网站设计三等奖。
  2004年11月,他指导6名学生参加计算机(微机)调试员全国技能大赛获浙江赛区大学生组团体奖,2名学生获二等奖。
  2004年12月,他指导的舒怡同学获全国首届计算机(微机)调试员技能大赛决赛资格,并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首届计算机(微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为浙江代表队获大赛团体第五名献了技艺。
  2005年11月,他指导的陈超同学获青春校园行“金士顿?恒盈杯”浙江省大学生DIY大赛决赛第六名, 孔青同学获得决赛的第八名。
  2006年9月,他指导5名学生参加杭州市计算机调试员大赛,5人分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五名、第八名、第九名的好成绩,还获得“团体优胜奖”。
  2006年9月,他指导华波等同学完成《巨人在东方升起》等9件作品,参加“迪光杯”第五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有3件作品获优秀奖。
  2006年10月,他指导学生参加由浙江省信息产业厅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共同举办的浙江省第二届计算机(微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 5名选手代表杭州市队参赛,分获大赛一、二、三名的好成绩。
  2006年12月,他指导的应超、王琳栋和钟馗3位同学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二届计算机(微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共有150人参赛),王琳栋和钟馗分获第38名和80名。
  2007年9月,他指导李锦等同学完成《环境与文明》等12件作品,参加“迪光杯”第六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有6件作品获奖, 其中二等奖1 个,三等奖5个。
  2007年11月,他指导学生应超等同学参加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旅游局举办的2007年“亚龙杯”计算机维修工比赛,应超同学获第三名,学院获得团体优胜奖和优秀选手选送单位。
  为了组织一批批、一队队学生参赛,连续五年的“五一”长假,秦学礼都放弃了,“十一”长假也很少休息。他把指导学生作参赛准备也当作上课,天天泡在实验室里,现场讲知识、手把手传技能、亲自为学生买夜餐、给学生作赛前动员、送学生上赛场、到赛场为他们拍照片加油鼓劲,全程陪同。学生们取得的一个个成绩,都倾注着秦学礼和所有教学指导老师的大量心血。
  参赛同学勇于拼搏的精神,赢得的一个个荣誉,也深深感染着激励着未参赛同学的学习热情。学院把信息技术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在参赛中学习职业技能,作为一个教学亮点加以总结、宣传推广,有效地推动了全院的教学工作。

为推进高职教育著书立说

  身处高职教学和管理一线的秦学礼认为,教学资源要让大家共享,尤其是高职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对于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更为重要。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精力,从2003年以来,他将自己积累的一些教学资源陆续在互联网上发布,供同行们参考。主要有:
  ——省级精品课程-ASP.NET程序设计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网站www.zjyyc.cn)。到2008年10月已有  22288人次访问了这个网站。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10月已有  905人注册下载了这个教学资源。
  —— 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和计算机电路基础的电子教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网站发布。
  ——网站建设与实训的电子教案在科学出版社网站发布。
  ——JAVA程序设计实用教程的电子教案在中国铁道出版社网站发布。
  ——WEB应用程序设计技术-ASP.NET的电子教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发布。
  为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秦学礼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研究、产学合作的培养方案及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实践,并撰写了1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从2003年开始,秦学礼还积极策划编写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适合高职教学的信息服务业职业人培养的教材,到2007年8月,已出版教材15部。这些教材也是最新技术和软件工具的使用说明书,其中3部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他编著的《WEB应用程序设计--ASP.NET》(案例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被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财大高职学院等10多所学校选为教材,两年内印刷3次。
  《JAVA程序设计实用教程》作为应用型学院的教材,被应用型本科院校选用。
  《Dreamweaver MX 2004 实用教程》已第6次印刷,印数达3万多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将此作为申报2006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页制作技术 》的教材及参考书 。
  这些教材经学院内外使用,师生反应良好。
  广东培正学院陈义文老师来信“网上搜到你的《ASP.NET 程序设计》的课件,写得很好,正是我多日苦寻的东西。”
  汲天龙老师来信“我是一名软件开发培训学校的教师,我所教学的培训班和沈阳电大都采用您的教材”(《ASP.NET 程序设计》)。
  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具有长期企业科技实践经验的秦学礼深深懂得,需要大量人员来关心研究高职教育,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因此,他积极组织本系教师参加科研和教研,从2001年起,在《计算机教育》等杂志发表了《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高职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等教学研究论文36 篇,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27项,其中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院级课题23项。
  “打铁先得本身硬”。要使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上岗工作,老师不仅要能动口讲课,而且要会动手“干活”。秦学礼十分重视对中青年教师加强“手艺”的进修与培训,从2003年以来,先后选派27名教师参加Microsoft、SUN、Macromedia、Borland、Lupr(linux高校联盟、浙江linux专业委员会)等公司培训,使系里的专业教师大多持有跨国IT公司的培训证书,在师资力量建设上向着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职业人培养。
经过10年的发展和培养,信息技术系现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8人,讲师、工程师14人,助教、助理实验师、助理工程师12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今年9月,秦学礼被授予“杭州市优秀教师”称号,他领头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被评为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秦学礼在高职教育的殿堂里潜心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并不满足。他说,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全系老师的支持配合,是大家辛勤努力的结果。在结束本文写作时,记者得知他已被聘任为育英学院副院长,他表示要站在新的高度,继续进行高职教育的探索。

 

作者简介:江吉林,浙江育英教育集团宣传部副部长、《浙江育英教育集团报》总编

教学动态